基督領洗日(in Chinese only)
<We apologise that this page is in Chinese only.>
基督領洗日本屬顯現節期內一個重要的節日。「耶穌領洗」、「迦拿婚筵」和「博士來朝」是顯現節的主要教導。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前,教會為隆重地慶祝顯現節,制訂了「顯現八日慶期」(Octave),在顯現日後第八天慶祝耶穌的受洗。而梵二後,天主教及其他禮儀教會,其中包括聖公會,在禮儀改革的推動下,只保留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八日慶期,但也訂明在顯現日後的第一個主日為慶祝耶穌受洗的日子,它也同時作為整個聖誕節期的結束,和作為顯現期(常年期上半部份)的開始。
教會把常年期第一主日定為「耶穌受洗日」,可能是出於耶穌正式出來傳道時所行的第一件事——在約旦河受洗,也因此作為了基督徒領洗的預象。基督徒領洗時所做的一個重要抉擇,就好像當日耶穌在約旦河受洗時所做的抉擇一樣:洗禮成為了開始新生命的一頁。此外,藉着耶穌的洗禮,上帝將自己和聖子顯示給世人。
有人對耶穌的領洗提出質疑:耶穌沒有犯罪,根本沒有理由需要接受約翰的悔罪洗禮。不少人嘗試解釋:其中有人認為耶穌聽命於母親馬利亞,接受了先知的洗禮,像其他猶太人一樣。也有人認為耶穌下到水裏,祝聖了約旦河水,作為領洗的預象,日後候洗者領洗時,就需要用祝聖過的水洗禮。還有人認為耶穌為了表示謙卑,祂雖然沒有犯罪,但對罪人有一份同理心,所以自己也領洗,使別人因祂的臨在而得潔淨。這些解釋都有道理,不過我們的注意力不應只放在祂為何領洗的問題上,也應留意祂受洗前後,發生過甚麼事。
耶穌選擇接受約翰的洗禮,作為宣講天國福音的開始。約翰的出現,掀起了一片回歸上帝的熱潮,耶穌選擇此時離開恬靜的生活,出來傳道,宣講的也正好是要人重新歸向上帝。接受洗禮,必須先謙卑自己。受苦僕人的道路,將是耶穌要走的道路,這從祂領洗時已開始,直至祂完全倒空自己,走上十字架的苦路。
當祂領洗後,有一件重要的事發生在祂身上,是極其重要的,那就是「天開了」。這並非因為上帝要降下災禍,而是要降下恩典。聖靈彷彿鴿子降在耶穌身上,而鴿子象徵了和平、希望、純樸、溫柔、善良和憐憫,這些不就是上帝要向世人啟示耶穌的「愛」嗎?施洗約翰的訊息,仍然帶着濃厚的舊約先知色彩,有罪必罰般的公義味道十足,卻並非福音的全部。和平、希望、純樸、溫柔、善良和憐憫正是上帝的本性。最後,天父說話了:「祢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句話是對耶穌身份的肯定,也是耶穌出來傳道時所要宣講的信息。
其實在「基督領洗日」,每個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洗禮。雖然洗禮已經過去,但每位信徒還可以反思為甚麼自己選擇洗禮?洗禮之後對自己的生命帶來甚麼影響?
在洗禮中,三位一體的上帝親自臨在,洗淨我們,但洗禮是否表示我們願意回歸上帝,是否願意離開從前偏差的道路,承認自己需要上帝呢?我們決定洗禮時,是否知道耶穌是要我們選擇的是一條謙卑僕人的道路,選擇以福音為本的人生價值觀,願意以我們的生命彰顯上帝對人的愛嗎?
洗禮後,我們相信恩典實在臨到自己身上嗎?我們是否如耶穌一樣,看見聖靈的臨在?面對困難時,上帝還是我們的盼望嗎?我們是和平之子,是上帝揀選我們作為祂施行和平的工具嗎?在這個充滿玩弄手段、爭權奪利以突出自我的世代中,我們願意選擇保持純樸、溫柔和良善,像基督一樣樂於寬恕和憐憫嗎?我們是否毫不感到羞愧地聽命於上帝、聽到祂說:「你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今天(8/1/2017)是顯現期第一主日,是基督領洗日,讓我們為「洗禮」作為信仰第一件聖事(sacrament),多作反思,想想它在我們生命中有着甚麼位置。
註:本文轉載自香港聖公會網站「禮儀」內「禮文」之「節期禮儀」,禮文詳情,請點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