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教會信經

尼吉亞信經

尼吉亞信經
我等信獨一之神,即全能之聖父,創造天地,及一切有形無之萬物之主。
我 等信獨一之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之聖子,是聖父在萬世之先所生,是從神所出之神,從光所出之光,從真神所出之真神,是生非造,是與聖父同體,萬物皆藉聖子 而造;聖子為要拯救我等世人,從天降臨,為聖靈感動之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成為人身,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等釘十字架,被害而葬,照聖經之言,第三日復 活,升天,坐在聖父之右;將來復必有榮耀而降臨,審判生人死人,其國無窮無盡。
等信聖靈即是主,是賜生命者,是從聖父、聖子所出,與聖父、聖子同是當拜、當稱頌者,眾先知說預言,皆是被聖靈感動;
我等信使徒所立獨一聖而公之教會;
我等信因為赦罪設立之獨一洗禮;
我等望死後復活,又望來世之永生阿們。
 
 
簡介
〈尼西亞信經〉是第一篇由教會的大公會議所制定的信經,首先制訂於主後325年的尼西亞大公會議(即第一次普世教會會議)。這篇信經主要由於神學辯論,為了反對異端教派而出現,並以神學用語來表述,以詛咒作結束。

這 篇信經源於亞歷山大教會的一位長老亞流斯(Arius)所提倡的一個異端思想,這個異端思想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子是受造物而非真神,並與聖父具有不同 的本質。這種否認耶穌神性的異端,日後被稱為亞流斯異端。亞歷山大主教雖然指出亞流斯主義是異端,但附和亞流斯者卻大有人在,並且日漸增多,形成教會內的 亞流斯派,引起了教會分裂。羅馬皇帝康士坦丁為了國家及教會的統一,在主後325年,以皇帝的權柄及名義,於康士坦丁堡附近的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普世教 會會議(即尼西亞大公會議),以解決這次教會內的爭議。出席這次大公會議的共有318位主教,由皇帝親作主席,所有出席的主教當中只有科爾多瓦的荷修 (Hosius of Cordova)來自西方教會,其餘盡都是說希臘語的東方教會的主教。羅馬天主教會常謂羅馬主教為普世教會的教宗,並有教會內的首席權及統治權,大公會議 全由教宗舉行及召開或所謂「教宗派代表去舉行及召開」。但從尼西亞大公會議大家可以看到,天主教的主張是否屬實。

這 個會議出席的主教大致可以分為堅持三位一體(當時尚未有這個神學用語)的正統派,反對聖子神性的亞流斯派,和以優西比‧凱撒利亞(Eusebius of Caesarea)為代表的中間溫和派。會議否定了亞流斯派所提出的信經初本,並接納了中間溫和派優西比所提出的信經初本。但這信經初本雖然是神學正統, 但卻無法針對亞流斯異端的問題,因此會議最後在信經初本上加入了有關聖子的神性及位格的論述。尼西亞大公會會議所制定的〈尼西亞信經〉(見上文),按聖 父、聖子、聖靈的次序表述,但有關聖靈的部份,只突然以「以及聖靈」作結束,信經後並附有一篇詛咒禱文,詛咒亞流斯異端及其支持者。

事 實上現存的「尼西亞信經」,並不是原來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主後325)所制訂的〈尼西亞信經〉,而是在主後381年的康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即第二次普世教 會會議)所制訂的〈康士坦丁堡信經〉。亞流斯主義雖然被定為異端,但支持者眾多,時常希望捲土重來;而有關基督的神性雖被確定了,但聖子的神人二性如何結 合,聖子的獨一位格如何確定,並沒有交代;信經雖然提及聖靈,但完全沒有解釋,除顯示了當時的人只著眼於基督論而忽略聖靈論外,亦造就了有關聖靈的異端。 在這個時期出現比較著名的異端有亞玻利拿異端及馬其頓異端:亞玻利拿派主張基督雖然有人的身體與靈魂,但聖子內的神性已取代了人性,即聖子是完全的神,卻 不是完全的人;馬其頓派則主張聖靈是受造物,而非神。為了與異端周旅,教會出現了很多聖師(Teacher of the Faith 或稱 Doctor of the Church),如聖亞德修(St. Athanasius)、聖濟利祿(St. Cyril of Jerusalem)、聖巴西琉(St. Basil the Great)、聖國瑞‧尼撒(St. Gregory of Nyssa)、聖國瑞‧拿先斯(St. Gregory of Nazianzus)等,而原來的〈尼西亞信經〉已無法的滿足正統神學的發展,因此教會出現了很多〈尼西亞信經〉的修訂信條,從主後348年出任耶路撒冷 主教的聖濟利祿及主後374年的撒拉米主教的伊比法(Epiphanius of Salamis)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與現存〈尼西亞信經〉相似的信條。

在 經歷亞流斯主義多次回朝後,忠於尼西亞大公會議及聖三位一體正統神學的羅馬皇帝德奧多修(Theodosius)於主後381年在康士坦丁堡召開了第二次 普世教會會議(即康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出席主教共150位,全部都是東方教會的主教。在這次會議還定亞流斯主義以及亞玻利拿主義、馬其頓主義為異端。會 議亦通過聖濟利祿所提出的耶路撒冷信仰宣言,作為〈尼西亞信經〉的補充,這就成了〈康士坦丁堡信經〉,即現在的〈尼西亞信經〉。會議本身並沒制訂或通過任 何新的信經。直到主後451年迦克頓大公會議(即第四次普世教會會議),會議宣讀通過康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所接納的〈康士坦丁堡信經〉,宣告為「150位神 聖教父所發表合乎神聖及偉大的尼西亞大公會議的神聖信仰」,從此〈康士坦丁堡信經〉正式取代了原來的〈尼西亞信經〉,並被稱為〈尼西亞‧康士坦丁堡信經〉 即現在的〈尼西亞信經〉。

〈尼 西亞‧康士坦丁堡信經〉由東方教會傳至西方教會,被一致認同為符合尼西亞大公會議的正統信仰準繩。然而在西方教會中逐漸流傳著一篇「錯誤」的〈尼西亞信 經〉,這篇信經中,在有關聖靈來源的表述中加插了「和子」一詞(Filioque)即「聖靈是主,是賜生命者,從聖父所出……」改成「聖靈是主,是賜生命 者,從聖父和聖子所出……」。現代學者一般認為當時這個改動是出於抄錄錯誤,然而這個「錯誤」以及有關信經的三項改動被西方教會的特立多會議 (Council of Toledo)確定,這些改動包括由集體的「我們信」改為個人的「我信」;加插「從上帝所出的上帝」與「從光明所出的光明,從真神所出的真神」並列;改 「因聖靈和童貞女馬利亞」為「因聖靈和從童貞女馬利亞」。不過當中最重要及影響最深的當然是「和子」一項。這些改動最先為法蘭克教會所採納,然後是羅馬教 會,最後整個西方拉丁教會都採用這個版本,而東方希臘教會仍然堅持原來的樣式,並指責西方教會的改動為私下的非法改動,更指聖靈從父和子而出的思想為異 端。因此現在基督教會(Protestant Church)及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都沿用了當時西方教會所改動的〈尼西亞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