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堂幼稚園的消息

《信報》訪問聖彼得堂幼稚園

發佈日期: 2021年4月29日
 

北角聖彼得堂幼稚園 藝術作品培育欣賞文化

 

位於炮台山道的北角聖彼得堂幼稚園,擁有57年歷史,是區內受歡迎的幼稚園之一。

校園到處皆見幼兒的藝術作品,色彩繽紛。後花園種有各種植物,養了兩隻大龜,充滿生氣,最近還增添了「生命樹」和乘載各式各樣動物的「挪亞方舟」兩幅宗教氣息濃厚的壁畫,令人眼前一亮。

「小朋友見到壁畫很開心!」鍾少平校長表示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很重要,該校秉持基督教精神,以愛為基礎,重視品德及藝術教育,培育孩子的創意與欣賞文化。

「挪亞方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小朋友喜歡動物,新的壁畫讓小朋友感受基督教精神和愛。生命樹更代表着盼望,小朋友如一粒種子,通過教育,孕育他們成為一棵大樹,結成果實。」

鍾少平校長談吐溫柔,笑容親切。她在基督教家庭長大,從小受到哥哥姐姐的悉心照顧和關懷,被濃濃的愛包圍下成長,讓她感受深刻。「家人不會特別教你如何做人,但一直以身作則,成為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做好自己,關懷別人,以生命影響生命。」

她自幼喜歡小朋友,每次親戚的孩子到她家,她都會陪他們玩和帶他們出外買東西吃。「在我眼中,每個小朋友都可愛,他們會抱你、錫你,啟發我立志投身幼兒教育工作。」

戶外藝術創作

服務北角聖彼得堂幼稚園逾20年,她視小朋友如子女。「當學生長大後,再帶孩子來讀書,同事都笑說『你的孫來了』,哈哈,就好像生命樹,開花結果,代代相接。」

她指,學校特別重視藝術教育,培養品格。「許多時候,家長覺得藝術不重要,想孩子多寫字練字。」鍾校長認為,應按小朋友的小手肌發展和能力循序漸進地學習寫字。學校除重視學術外,還舉辦多元化活動給小朋友參與。

現今小孩多較自我,透過藝術活動,可以學習彼此欣賞和合作。「過去老師曾帶領學生到香港動植物公園進行戶外寫生,又於佐敦谷公園齊齊穿上圍裙,一起完成長達2米的巨型畫作。家長見證小朋友非常投入,忘形到顏料塗污褲子。有位公公說不怕,更教大家清洗方法。」

為免孩子經常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她鼓勵學生多表達個人感受,欣賞身邊人和事,校方過去收集小朋友的藝術作品,於上環文娛中心舉辦展覽。「小朋友不只是看自己的畫作美不美,而是學習欣賞別人毅力,說出內心感受。因為作品通常不是一下子就完成,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小朋友學會堅持到底。」

每間課室更設有美勞角,由老師購買物料,或收集環保廢物,於自由遊戲時段,讓孩子分組活動。「除了欣賞,我們會教他們學會分享,當人人都想玩、想用某種物料,他們要禮讓,討論如何輪流使用,從中滲透品格教育。」


小朋友於佐敦谷公園,齊心合力製作一幅巨型畫作,培育默契和合作精神。(受訪者圖片)

每天抱抱師長

品德教育是該校非常重要的環節,鍾校長有感時下長輩過分溺愛小朋友,令很多小孩嬌生慣養,不太懂得禮貌和分尊卑。「曾有小朋友嫌爺爺走路慢,直接呼喝爺爺。於是我們舉辦『親親祖父母』活動,邀請長輩來校,由小朋友負責製作食物給長輩吃,鼓勵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尊敬、愛錫長輩。除了懂得出外讓座,也要孝順家中老人家。同時教長輩放手,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

學校更獨有抱抱文化,校長和老師每天會以擁抱迎接孩子到校,讓他們感受滿滿的愛。「起初,我們習慣蹲下來跟小朋友傾談,分享生活點滴。日子久了,見到小朋友便自然抱抱,久而久之,變成獨有抱抱文化,甚至會和相熟的家長擁抱。」疫情下為了減低身體接觸,唯有張開雙手,改以動作和手勢代替抱抱。

教學方面,該校採用主題教學法,透過幼兒生活經驗相關主題,進行探索式學習。「譬如,現時主題是『幫助我們的人』,K1是理髮店,K2是廚師,K3是超級市場,讓他們認識生活不同崗位、服務我們的人,學會感恩。又如學習『交通工具』主題時,老師設計車站和交通情景,讓學生模擬坐巴士,增添趣味。每月也會進行不同活動,4月是水果月,由家長和小朋友創作水果食譜。5月是親子閱讀月,小朋友輪流借圖書回家,跟家人閱讀,製作親子講故事短片等。」

鍾校長重視家校合作,認為家長對學校理念認同和配合,有助營造愉快學習環境。「過去我們邀請家長來校,善用自己技能,與人分享。舉例,任職廚師的家長義工教小朋友製作食物。又如學習主題提到飛機,邀請空姐媽媽穿上制服來分享,亦有消防員爸爸,雖然不能穿制服來校,但他預備了照片分享日常工作。」

「最特別是身為薄扶林村村長的爸爸,帶領我們到村內參觀。該村平日不對外開放,那次我校學生跟他進村遊覽,模擬種植,製作環保酵素,最後一起吃蘿蔔糕,非常難忘。」

為了培養學生的兩文三語,除了恒常英語課,學生平日分組活動時,外籍英語老師進入課室,和小朋友交談,帶領小朋友玩遊戲和活動,並透過定期舉辦英語日、普通話日,加強語境訓練。

家長送上關懷

鍾校長中學年代參加團契,印象最深刻是牧師分享的一句「別小看自己」。在她當老師時,遇過一位小朋友愛留在探索角,對其他事物毫無興趣。她走上前鼓勵小朋友多嘗試其他玩意,他簡單回應「哦」。後來小孩升讀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畢業時獲得數學比賽冠軍,那刻她很感動。「真的別小看學生,原來專注研究某件事,也會有很大發展。」

這句話成為她的推動力,做好自己,成為別人榜樣。然而,當她接任校長一職初期,給自己太大壓力,有段時間咳嗽嚴重,看過中西醫也沒用,上斜路回校都乏力。有位家長見到,非常有心,給她湯水,隔天又再送來,鍾校長婉拒,並請家長教她煲湯。

「後來康復了,才知道那碗湯是婆婆煲給孫仔飲的,媽媽轉贈我,非常感動,這裏像一家人,也有一段日子,壓力大至臉上長瘡,家長告訴我很多偏方,介紹哪種藥膏好,很有愛。」

相比起2003年沙士,她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工作影響更大。「許多事情無法預計,早期北角區爆發,加上全港口罩荒,不敢叫家長來校取物資,起初以速遞派件方式,運送功課和書籍,後來郵遞;到疫情慢慢緩和,社會口罩供應穩定時,才敢讓家長帶小朋友回校。」

由面授改為網課,鍾校長專程安排老師參加教學機構的培訓,維持教學質素。「起初靠老師錄影和簡報,後來使用Zoom互動,要小朋友穿校服見面溝通,效果好點。為了照顧在職家長,老師繼續拍短片,網上授課一段時間,學生有機會回校,開心很多,並循序漸進,讓他們適應早起、守規矩、銜接小學課程、模擬小學課程等。」

該校位於東區名校網,是區內受歡迎幼稚園之一,也有柴灣、將軍澳學生。每年收約300多份新生申請表,鍾校長表示每次分三四人為一組面見,主要留意小朋友反應,例如親子互動環節中,家長是陪伴小孩玩抑或是幫他。

「我們不介意小朋友會不會說話,反而看他的反應是否自然。最大期望是培育小孩良好品格,獨立自主,不是事事靠家長和老師。作為基督教背景學校,以愛為首,孩子將來無論投身什麼行業,品德很重要,亦教小朋友關心人、愛人,做一個正直的人,所以希望家長認同,大家理念一致。」

該校畢業生多升讀區內小學為主,包括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香港嘉諾撒學校、北角衞理小學、北角官立小學、港大同學會小學等。

北角聖彼得堂幼稚園

學校類型:非牟利、創校年份:1964年

校長:鍾少平女士、學生性別:男女

教學語言:中文、教學團隊:12人

學制:半日制、宗教:基督教

撰文:林艷虹

上文轉載自 《信報》網站
 
Facebook 分享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