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的消息

將臨期意義及禮儀

發佈日期: 2015年11月23日
作者 : 香港聖公會禮儀專責委員會
 
將臨期Advent 取自拉丁文Adventus,意思是「來到」或「駕臨」,乃教會慶祝基督降臨──聖誕──的「準備期」與期待基督再臨的「等待期」。
 
聖誕節前四個星期就是將臨期的開始──由最接近11月30日之主日算起直到聖誕節。在這段期間,基督徒都會帶着期待和喜悅的心情作準備,迎接主耶穌基督的降生。在西方教會傳統裏,將臨期正是教會年曆(Church Year)中的第一個節期,預備人的心敬候主耶穌的降誕。
 
將臨期作為準備期,因為基督徒在這節期中,既要預備自己的心靈迎接聖誕,也同時為基督的再臨作準備。基督徒相信人的一切希望,只有在基督裏才得到滿全;我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主的國成就在地,如同成就在天」。
 
既然將臨期是教會對基督降臨世間的期盼,而教會作為崇拜上帝的中心,故此將臨節又被形容為「以崇拜為主導的教會敬拜之旅」。從將臨期第一主日起,到聖誕節前的主日作為結束,共四個主日,教會都會在每主日裏,逐一將舊約先知對彌賽亞降臨的預言,到天使向伊利沙伯和馬利亞報喜訊,宣讀出來,使信徒再次認識和認信基督的身份和祂降世為人的使命:祂是「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祂到世上來是要把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從黑暗中走向光明。
 
將臨期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將臨期第一主日至12月16日。這段時期具有強烈的末世觀,就是基督隨時駕著榮耀再臨。因此,信徒應當時刻抱著信德、望德和愛德,事主愛人,為天國的降臨,醒寤禱告,謹慎言行,為救主隨時要來施行公義的審判,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是由12月17日到12月24日。這時期教會一方面展望基督的再來,另一方面預備慶祝「救主降生」。這慶祝並非是一種週而復始的主觀懷念,而是客觀和具體地,就在此時此地,藉聆聽上主的聖言和參與上主的聖事,重新體驗基督的降生,和祂救贖世界的工作。整個節期都在透過崇拜中的禮儀,「重演」上帝的救恩如何發生在人類的歷史裏。
 
鑒於聖誕節日趨商業化和世俗化,近年來不少非以禮儀生活作為主導的教會,都嘗試尋回將臨期的意義,以幫助信徒專注於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位置。
 
在禮儀的表達上,將臨期歌述崇拜是早於將臨期第一主日進行的,通常在主日前的黃昏或晚上,其主題是「從黑暗到光明」,藉經課、聖詩及禱告,把將臨期第一階段的主題呈現出來,提醒信徒要脫去暗昧的行爲,穿上光明的盔甲,在預備自己慶祝聖誕的同時,也要活出光明的生命,等候基督的再臨。
 
至於將臨期的四個主日均有其獨特的主題。一般來說,將臨期第一主日是提醒信徒「醒寤」:留心,時常作好準備,因為基督甚麼時候來到,我們不知道。
 
第二主日則強調「悔改」,信徒務必學習真誠祈禱,忠實聆聽上主的話,在愛德中日漸成長,讓「道」(聖言) 成「肉身」(有血有肉的生命)。
 
第三主日則讓信徒懷著「喜樂」的心等待,以至我們能活出上主的福音:主的日子近了,我們必須作好準備,迎接祂的來臨。
 
第四主日是要表達「以馬內利」的信息──主與我們同在,並思想聖母馬利亞的芳表──她欣然接受上主的召命,在生活的崗位上,履行上主的聖意,這都值得每位信徒效法的。
 
「將臨節花環」(Advent Wreath) 
當今不少聖堂在將臨期都會擺放「將臨節花環」(Advent Wreath)。花環邊圍上通常擺放四支蠟燭,代表將臨期四周,每周累積燃點下去。第一主日點上一支紫色蠟燭,象徵「舊約列祖之燭」;第二主日也同樣點上紫色蠟燭,稱為「先知之燭」。第三主日因稱為「喜樂主日」,點燃的是粉紅色蠟燭,稱為「喜樂之燭」或「施洗約翰之燭」,當然也可以點上紫色蠟燭。到了第四主日便點上稱為「聖母馬利亞之燭」的一支紫色蠟燭。此時,將臨節花環邊圍上四支蠟燭都燃點起來了,表示基督到來的日子越來越近。將臨節花環上還有一支白色蠟燭,象徵基督的光,到了聖誕子夜的崇拜上便會點上,象徵基督的光已經臨到世間。
 
將臨節花環其實源於北歐的民間習俗,與冬至有關。冬至那天是太陽離開赤道最遠的日子,在北歐也是白日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就在這天,當地人會把常青樹枝繞在馬車輪上,作些佈置,把蠟燭放在其中,然後點燃,表達他們都在期待太陽早日回來,驅散長夜的黑暗。到了十六世紀,德意志的路德宗基督徒開始引入這個習俗,作為一種宗教儀節,以燭光象徵基督的臨在。
 
其實早於中古世紀,基督徒已開始用火或光作為基督來到世界的標記。這樣把光結合於環,就成了現在將臨節花環的源起,提醒信徒要以期待的心等待基督榮耀的再臨。花環上的裝飾也賦上神學意義:
 
● 圓形的花環象徵上帝是無始無終,永恒存在的主。
● 常青樹枝象徵上帝的永恒和不變,帶給人類新生命──裏面有着祂常存不變的愛和祂的生命。
● 點燃的燭光象徵基督的光。光來到世界,驅散黑暗,照耀所有
「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路加福音1:79)。
雖然教會並沒有把這個習俗視為「指定禮儀」,但由於這習俗已傳遍世界各地,廣受信徒歡迎,因此與將臨節花環的相關禮儀儀節及禱文也紛紛出現。點燃蠟燭的儀式可配以將臨期的經文及禱文,在團體或家庭中使用,都有助提醒信徒有關將臨期的信息,也藉此向世界宣告基督再來的佳音,讓各人懷著希望,建立社會羣體,使道成肉身的奧蹟具體地在信徒的生活上顯明出來。
 
燃點將臨期蠟燭」禮儀 
如舉行〈燃點將臨期蠟燭〉禮儀,應於主日首堂崇拜時舉行。此儀節屬風俗性儀節(customary ritual),所以不一定需要在崇拜中採用。各堂可因應 情況選擇採行或不採行。如不選擇者,〈問安〉後可隨即進行〈悔罪禮〉。
 
將臨期燭環應盡可能放置在聖所前方,近讀經臺或講道臺位置。在舉行 〈燃點將臨期蠟燭〉禮儀時,最合適是邀請一位孩童(及其父母,如孩童 年紀太輕)負責點燃該主日的將臨期蠟燭。如本主日是將臨期第三主日, 燭臺上應已在崇拜前亮起首兩個主日的蠟燭,負責的孩童只需點燃第三支蠟燭。
 
在點燃蠟燭後隨即舉行〈悔罪禮〉是有其神學意義:將臨期蠟燭所發出的 光輝,表徵光已勝過黑暗,正如約翰福音1:5 所言:「光照在黑暗裏,黑 暗卻沒有勝過光。」人的認罪和上帝的赦罪,在這個禮儀的進行中,從蠟燭所發的光,正好象徵着上帝的寬恕。
 
馬槽聖景
很多聖堂都有設置馬槽聖景,其實它跟將臨期燭環一樣,同屬風俗性儀節,所以不一定需要採用。若聖堂有設置馬槽聖景的習慣,可按以下次序,在每個主日燃點將臨期蠟燭前,將以下物件逐一放進馬槽:
 
將臨期第一主日:牛、驢 (參看:以賽亞書1:1-3)
 
將臨期第二主日:智者 (放置於馬槽外,表達他們是在較後日子才到達聖嬰的出生地伯利恆)
 
將臨期第三主日:牧羊人
 
將臨期第四主日:約瑟、馬利亞
 
聖誕子夜聖餐崇拜:嬰孩耶穌*
*祝福馬槽
在〈祝福馬槽〉儀節中,主禮將象徵聖嬰之道具放在馬槽裏。在進堂前可先交由一位小孩用手抱着「聖嬰」,隨主禮進堂,並一直站在主禮旁邊,在〈點燃蠟燭〉後(如有),交主禮放在馬槽裏。另一個做法是預先將象徵聖嬰之道具放在馬槽裏,並蓋上白布,待舉行〈祝福馬槽〉時,由主禮揭起白布,象徵基督已誕生在馬槽裏。 
 
Facebook 分享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