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公會主誕堂歷史

前言
早於1956年,聖馬可中學於中環鐵崗遷入筲箕灣新校舍。為推動校內宗教教育,並讓該校學生聽聞福音,遷校翌年,學校把剛增建的音樂室,兼作為小禮拜堂。及至1960年,時任校長潘紹華牧師及副校長寶興懌女士,有見於筲箕灣、西灣河、柴灣人口激增,而聖公會當時則只有銅鑼灣之聖馬利亞堂與本區鄰近,故向教會建議在筲箕灣籌建聖堂,開設牧區。後來獲得何明華會督之允准,隨即於當年將臨期第一主日在聖馬可中學的小禮拜堂舉行主日崇拜及聚會。
根據主誕堂六十周年特刊所載:「主誕堂昔日在聖馬可中學的崇拜擺設可謂是『朝桁晚拆』,每一個星期六,弟兄姊妹們的工作就是執拾音樂室,並搬椅擺設,以預備翌日的主日崇拜。不論是正副校牧、校長副校、以至教職員、教會同工,一個一個在事奉工作上的委身獻呈,這些預備工作,都是為主誕堂培植著良好的土壤。」
教堂名字的由來
由於教堂位於聖馬可中學內,故曾有人建議命名為「聖馬可堂」。然而根據1961年聖馬可中學校刊提及:「由於當時在九龍紅磡地區,亦有另一所名為『聖馬可堂』的聖堂正在發展中,故為避免一個教區內同時有相同名稱的聖堂,同年經由教區常備委員會通過承認為教區屬下之新堂,命名為『救主聖誕堂』( Church of the Holy Nativity),簡稱『主誕堂』。」
1960-1970年
根據1963年港澳教聲記載,當時主誕堂恆常出席崇拜人數已有60多人,而領聖餐人數也有40多人。及至1966年,主誕堂得蒙美國新罕希什爾教區捐獻,於亞公岩道六號興建聖堂。兩年後,即1968年4月21日,由當時的港澳教區白約翰會督主禮,舉行祝聖新教堂感恩崇拜。主誕堂因看見筲箕灣居民的需要,於是在1968年的秋天,正式通過開辦幼稚園,然而由於缺乏財政支援,於是向聖巴拿巴堂借出數十張椅子,並一邊招生收費,一邊添置教具、聘請老師。就在一切簡陋中,主誕堂幼稚園寫下服務筲箕灣兒童的新一頁。另一方面,主誕堂亦開設了社會服務中心,目的是為附近青年提供各項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並從而透過社關工作,接觸區內青年,開展青年事工。
(後記:因筲箕灣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下降,於是中心於九十年代轉型服侍區內長者至今。)
重建計劃
隨著本堂重建計劃在即,加上建築物老化、石屎剝落、漏水及塌陷的問題嚴重,以及地理位置不利開展福傳事工,故由2022年6月12日起搬遷至聖馬可中學舉行主日崇拜及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