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牧者的消息

悼念王健華牧師(1960 – 2018)

發佈日期: 2018年4月13日
作者 : 王健華牧師 - 聖馬利亞堂助理聖品 (1993 - 1999年)
 
懷恩之家  盼主引領
文章取自聖馬利亞堂百周年堂慶(2012年)《恩懷百載牧者情》書中 
 
首先祝賀聖馬利亞堂一百歲生日,祝願妳能成為別人的祝福,廣傳福音,引領更多人歸向上主,昂首闊步踏進廿一世紀。講開傳福音,唔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禮拜堂的建築物,都可以用來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呢?
 
聖馬利亞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建築,特別是受到當時的「非基聯盟運動」 及「本色化」的影響,設計上很有傳統中國的特色,詳情可參考李一帆牧師的記述1 ,在此不再多讚。不過大家一定記得長長的石梯,上面迄立着一座好似廟的禮拜堂,這便是我們所愛的聖馬利亞堂。
 
記得幾年前,我已調任聖士提反堂,有位教友想我替她在老人院的父親洗禮,因為不知道他信仰的情况,我只答允先去一次探訪,然後相機行事。去到才知他的床邊掛有聖馬利亞堂的探訪卡2(不知他如何得到),並說很多時候這卡帶給他寧靜,又說會藉着這卡引發禱告之情。我見機不可失,就扼要的講述了福音一遍,並即時與之施洗。及後我有些擔心他信仰上的成長。但湊巧這時他遺失了這卡,連帶祈禱讀經都無心機。幾經轉接,才替他找回聖馬利亞堂的探訪卡(其實我替他向聖馬利亞堂索取),他又開始祈禱讀經。這探訪卡的妙用,相信很多馬利亞堂教友都不知道;我也累積了在聖馬利亞堂的牧養經驗而成就今日我的牧職。
 
在牧師樓與婦女部部員合照
 
牧職的得着 
初到聖馬利亞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我剛從英國接受牧職訓練歸來。時維一九九三年,我帶着嬌小的師母葉翠芬(Tracy)和整個家當–二筐行李,去到當時剛開始重修的聖馬利亞堂的辦事處及牧師樓。那時徐會吏長(即後來的東九龍教區的徐贊生主教)為了替教會省錢和方便工作,不住牧師樓,讓我這個初封的會吏住了個多月,才搬去大坑道麗星樓–聖馬利亞堂為助理牧師添置的牧宅,居住了個多月,才搬回重修完畢的牧師樓。一個會吏能住進主任牧師的牧師樓,這不單開創先河;而據我記憶所及,因着各種原因,麗星樓自此之後,再沒有助理牧者住進去,只放租直至全盤重建。
 
重修完畢後的牧師樓,大是大了,不過一切的傢俬都欠奉。幸得有熱心的教友相助,無私的奉獻捐贈,至使有梳化坐。說至此,不得不提馬炎璋老先生。余生也晚,沒有機會與他共事,從他身上學得怎樣處世為人,特別對教會的古道熱腸,實屬一大憾事。他死後馬老太慨允無條件將其傢俬雜物捐贈教會,實有其遺風。今可與其女兒幗英一同事奉上帝從中學習,或許這是上主對我的另一種深恩。
 
事工的開展 
這時的聖馬利亞堂剛重申其牧養的工作。除了例行的週二、週三的探訪工作(我負責週二),教友如有需要,更會進行不定期探訪。因我從聖士提反堂而出,而探訪的對象不乏聖土提反堂的教友而輾轉成為馬利亞堂的教友(例如搬家),故份外親切。而透過探訪,我也與探訪部部長、部員甚至職員,建立親切的牧養關係。當中實要提到區梁慧儀女士、梁熙太太、陳桃鳳姑娘和後來的孫永姑娘。當時全民皆兵,差不多所有的婦女皆編作探訪員,週二週三例定出發,大時節比如聖誕復活更會加班。猶記得當時定下三規矩:(一)喪禮一定要有詩班、(二)探訪午膳一定要由教會支付,每人每餐35元(如此杜絕了比較的弊端和教友争相請吃午飯的尷尬問題)、(三)一定要放暑假。至於第一點,教友當中不少鰥寡,深明當中的需要,故自發組織詩班,因此這原則當然不是問題;第二點教友大致遵守,只不過奉獻回午飯錢罷了,不過教友之間的比較則杜絕了。至於第三點則不用我解釋了,何况這幾年的暑假實在很熱呢!
 
至於詩班,剛開始只得盧健明夫婦和唐喬芳一家四口,外加大大聲的顏家慶夫人和以外數人,每個主日早上,帶給我們不少歡樂,特別是部長盧何綺蓮女士。她不單彈得一手好的管風琴,更字字珠璣,平添我們的笑聲和反省。後來大小二夢(即唐夢妮、夢姍二姐妹)相繼作琴師,詩班也興旺起來,更多人加入。李一帆牧師師母、管浩鳴等,都是這時相繼加入詩班。實不相瞞,師母王葉翠芬有段短時期也作過詩班員。到了周何翠珍女士自澳洲歸來加入作琴師,詩班陣容更見鼎盛。
 
那時青年部也銳意改革,請來大小二夢作導師,在星期六開其團契。陳立基及林山峯便是開展中學青少年工作的成果。另一方面,在鄧嘉文老師、周勤才老師的協助下,開始校牧及教學的生涯,主領早會,教聖經引領學生來禮拜堂崇拜等。惜這時中學生的工作已開到荼薇,未能收到既定的成效,所以只得三二人加入教會。
 
同一時間主日學也復甦,除了原有的張樹萱夫婦、關美貞女士、許奇嶽先生、歐美蓮女士等,更邀得幾位教友家長,包括毛雲翔夫人、陳甘艷美女士和師母等,開始新的幼兒主日學。每一個主日,我還記得他們必定擠在辦事處的樓上(這裏改成多個課室),進行即學即用(我們沒有培訓他們)的宗教教育。幸好他們在聖公會浸了多年,才可以不偏不倚的每主日進行宗教教育。這亦為到以後的主日學打下基礎。
 
維修的體會 
除了以上的牧養工作,聖馬利亞堂又重修辦事處及有中國特色的禮拜堂。牧職訓練中有講過牧師要為教會洗厠所的,但都留於說笑的階段,更加不會教。如今一封職就要搞重修,確是不易。幸得當時的樓宇部部長李明杰先生的指導及領導,才將辦事處及禮拜堂的重修做好。值得留意李生已退休七十多歲,不單暑假大熱天帶我走個多小時的洛克道,還爬高爬低親身帶我走到禮拜堂頂,實使我這個初出道的牧師汗顏。不過這反好,我從他身上學到不少裝修要留意之情况,更學到他如何在生活上作一基督徒事奉上帝,這對我將來的牧職很有幫助。後十多年重逢,我已調任聖士提反堂幫手,李生還領人洗禮加入聖公會,這是後話按下不表。其實往後的樓宇部部長如管浩鳴先生(當時他還未封牧職)、莫諱玲小姐都對教會很好,我也從他們處學得不少。
 
話雖如此,我是一個黃毛小子作助理,幸得當時的主任牧師格外的容忍和培育,才成就我今天的牧職。猶記得當年我剛到聖馬利亞堂上班,當時的徐會吏長就為了我是否須要打呔的形象問題,與我争辯。幾次之後,我亳不醒目,依然故我。他實在拿我沒辦法,最後卒之送了一條呔給我。這雖是小事,也讓我在牧職上作一自我反省,實對我以後的牧職有莫大的幫助。往後在講道上(主任牧師是明華神學院的林壽楓院長接任),特別在預備上,也給了我最好的學習。
 
主内懷感恩 
剛才我也提到我同師母拖着二筐行李而來,到九九年我走時是一家人連二個孩子的一車行李,被調任聖提摩太堂主理。還記得我是九三年來聖馬利亞堂當會吏,九四年年初師母懐孕,暑假時挺着大肚子去夏令會,年尾時生下睿哲(Michael),是在對面聖保祿醫院出世的。第一次帶睿哲踏入牧宅,特別是替他洗澡,就像無毛的小雞,不知從何入手,幸得梁秀珊牧師(作牧師前她是護士)教我們,又得幾個熱心教友相助,卒之可以完成這一小事,提起這事是想指出教友對牧者的生活重要。
 
如今睿哲已十七歲,正在多倫多讀十二班,今年年尾入大學。他是全家讀書讀得最好的(由剛到多倫多那年已拿獎,大學又給他入學獎學金,他正為選那一間大學而面臨第一個人生的抉擇),實在要感謝教區鄺保羅大主教的支持,使我們全家都可以來加進修,並無後顧之憂,實屬難得。而睿哲也不用與家庭分離,可以全心求學。而從長遠的角度,教會也應如此去培育人材,對社會和教會,將來作出貢獻。
 
小兒子睿圖(Micah)也是在聖馬利亞堂出世,時值九七年,同樣是年尾,也是在本堂洗禮的,只不過教友熟落了,邀請他們作教父教母吧(記得是本堂義務總幹事吳英年先生夫人,特別是吳生,他自退休便回本堂當義務總幹事,每月一次的生日會必定自費親自為該月生日的教友度身預備生日禮物,由此可反映其愛主愛教會之心)。如今小兒子已十四歲,今年起同哥哥同一間中學,讀第九班。其實他在八班畢業時拿了四個獎,過往在學業上比哥哥遜色,也活在其陰影下;今喜見其重拾自信,實為我們作家長的一大快事。
 
至於師母,她也沒有荒癈光陰。在大主教的支持下,這幾年間已修畢多大之神學研究碩士課程(剛行畢業禮)。她盼望神學可以結合其專業輔導,對教會(特別聖公會)、社會作出貢獻。不妨告訴大家知,她在這裏獲得本地大主教哥連斯頒發的芬尼主教獎學金;又同時獲得神學院舊約獎項,一時無兩。近排她又發覺自己也薄具語文天份,盼望上帝帥領吧。現在她正準備另一碩士課程,期望將來回港可以服事教會、服事社會。在生活上正準備學車(我自病後已放棄駕車),載我睇醫生。
 
盼望主帶領 
談到這裏,我要講一講大主教的人材培訓計劃,因為我都是這計劃的受益人。不妨告訴大家,我是帶着一個使命來多倫多的。在零九年我離開自己已服侍了六年的母會聖士提反堂,全家來到多倫多,我就於多倫多大學威克里夫神學院攻讀教牧學博士課程,師母就結合其專業輔導與神學,以期學成之後歸來,我們二人在家庭婚姻輔導中,更好去事奉教會、牧養社群。一切都是這樣美好,誰知道病倒了,更是罕有的慢性不治的多重系統退化症( Multiple System Atrophy),去年花了全年的光陰去治病,遍訪中、港、多倫多三地的中西醫,也見不得好了,現正帶着病軀,看上帝有何帶領。不過無論如何,我也會努力完成現今的學業,因為這是最初的領受的,希望你們在禱告中支持吧。
 
在多倫多的前聖馬利亞堂教友
前排左起:李時雄牧師,謝博文法政牧師,卜簡倩倩,程王麗雲(程浩才太),
程浩才,謝李志明(謝博文師母),王健華牧師,簡黃淑玲(簡民強太),簡民禮。
後排左起:簡民強,霍趙永杰
 
 
2012年5月25日 
註: 王健華牧師於2018年3月31日主懷安息
 
聖馬利亞堂九十週年堂慶特刊或本網站
聖馬利亞堂九十五週年堂慶特別為探訪而作訪卡
 
Facebook 分享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