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堂建築特色—上帝的廣告


引言
有一次,馬素主教在他的講道前,引用了一個小故事,這故事發生在一個黑漆的晚上,在一個小村莊裏 ,有一個小女孩正和她的母親路經一所教堂。其時,教堂內正在舉行崇拜,內裏的燈光將教堂上的彩色玻璃 窗照得亮亮的。這個小女孩被這美麗的玻璃窗所吸引,小小的手指著這幅玻璃窗,向她母親問曰:「這是不 是就是上帝的廣告?」

一般而言,「廣告」的作用祗 是推廣商品,將商品的最好處向人展示,並以生動或特別的手法叫人牢牢的記在心裏,向不認識這商品的人 作簡單介紹,對採用這商品的客戶一再確定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對基督徒來說,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創造主 ,祂並不是一件商品,用「廣告」或所謂的「推廣」來形容人對上帝展示的一種方式,似乎是有點兒低貶, 甚至是對上主不敬。不過如果我們把「廣告」的商業味道拋開,便能發現它也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廣告」 是用最簡單的方法、最少時間,將所要介紹的最好之處展示人前;不過「廣告」還是有它的限制,因為它只 能作初步的介紹,祗是認識的起點。

在古代的教會,特別是在中古 的時期及印刷術尚未普及之前,並不是每一個信徒都是藉著讀經來認識及親近上帝。況且在當時大部份信徒 都是文盲。故此教會在傳福音及牧養主民這兩大使命下,驅使先賢們以聖經及教會傳統為中心的內容,運用 顏色及形象來設計聖像、聖畫、彩色玻璃、室內及建築設計等,藉此使信徒無論在參加崇拜或於教堂內祈禱 與默想之時,都能從聖道裏得著力量,反省生命,並且也能向未信主的人介紹福音的內容,因為只要舉目四 周,都能找到福音的題材或聖經的故事。故此這些都是上帝對人的廣告,以簡單而又生動的圖像傳遞福音的 信息。由當時開始,教堂的建築及設計便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考慮,故此今天世界各地還保存著很多莊嚴、 宏偉又美輪美奐的聖堂,她不是一座一座的巴別塔,來世人展示人類的大能力,而是一座一座上帝向人傳遞 愛與復和信息的廣告。

為使本堂教友能對馬利亞堂這 座「上帝的廣告牌」有更多的了解,堂慶特刊委員會特別製作了這一特輯,其目的是:一、感謝上帝感動先 賢廣傳聖道;二、培育信徒學效先賢對教堂的一磚一瓦的認真與投入;三、幫助信徒向外介紹這個群體時, 能有更多的資料,以助長傳福音的工作。

本特輯共分為五個部份:(一) 古廟?大屋?宮殿?教堂!(二)蓮花座講道臺;(三)八角形洗禮盆;(四)神壇?道壇?聖壇!(五)五彩聖母 馬利亞像。

短短的特輯只能作為對本堂認 識的起點,藉以希望弟兄姊妹能承先啟後,為福音的廣傳及信徒的培育,更上一層樓。

(一)古廟?大屋? 宮殿?教堂!
 

聖馬利亞堂一 群主內的弟兄姊妹,在銅鑼灣經歷了九十年的歷史,經歷過第一、二次的世界大戰、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 月。在不同的時期,無數的弟兄姊妹,不停的為教會成立、建堂、建牧師樓、安裝玻璃窗、冷氣、音響等等 盡心盡力,我們今天才有這座美輪美奐的聖堂。相信無可否認,聖馬利亞堂的建築設計,非常特別,一座西 方大禮堂的建築物,卻極富中國傳統特色設計。這可能是與二十年代前後,出現於我國的本色化神學有關。

筆者並非要與 讀者講論教會建築歷史,乃藉本堂的建築特色,與各兄姊一同反思,教堂的設計與基督教信仰表達的關係。 本色化神學的出現與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頗有淵源,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我國內憂外患,政局混亂 ,有識之士於1919年5月4日發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化、新科技、主張破除迷信、「內除國賊,外 爭國權」等的思潮,在胡適、陳獨秀、蔡元培等新思想人物領導下,五四運動震撼全國。到了二十年代,更 出現了非基運動(即非基督教運動),對基督教猛烈的攻擊,認為基督教是當時帝國主義的先頭步隊,及因著 基督教的排他性,妨礙了中國人的團結。這些指控在中國社會上產生極大的震盪和迴響。當時中國的基督徒 學者與神學家(如:謝扶雅、趙紫宸、劉廷芳、吳耀宗、王治心、徐寶謙、賈玉銘等)提出很多的論說,從不 同的角度(教會與社會、教會與國家及本色化問題)來回應當時的攻擊,展示出基督宗教的普世性。更強調以 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福音信息是鮮明簡潔的,也是當是中國人所需要的。因為在基督裏,福音是普世性和獨特 性的結合。耶穌是全人類的救主,也是中國人的救主,在祂身上所表揚的公平、博愛與服務的精神,正好感 化中國的同胞共同承擔當時救國的使命。二十年代本色化運動的出現,也促使十九個宗派於1927年統一建立 「中華基督教會,而聖公會先哲前賢,早在1912年已於上海成立了中華聖公會,將聖公宗內英、美、加拿大 聖公會合併成為一個提倡自立、自養、自治及自傳的中國人教會。

到底什麼是本 色化?根據梁家麟所著的《福臨中華》一書中有以下的解釋:「本色化工作是指將基督信仰與傳統文化連上 關係,盡量泯除彼此的歧異和衝突,消除不必要的誤解,使之能和諧協調地互存互長。」就如在教堂的建築 、傳教士的服飾及在禱文、詩歌等都帶有本色化的特,如「普天頌讚」就有不少中國信徒創作的歌曲,而聖 馬利亞堂也是一個本色化工作的表表者。

聖馬利亞堂聖 堂重建於1936年,於1937年完工,同年12月24 日開幕,其建築特色乃於西方的建築架構上加進了中國文化特 色,以此表達基督教信仰。聖堂早於1937年建成,但因戰亂及債務問題,要到1949年3 月25日馬利亞聞報日 ,才能由候利華主教祝聖。聖堂內外設計獨特,但因建成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歷史,要追溯當年的設計理念, 非常之困難,特別是當年籌建聖馬利亞堂的主任牧師,李求恩會吏長早已歸主。故只能藉著遺留下來的一些 蛛絲馬跡,尋找先賢的智慧。

筆者從1949年 聖馬利亞堂祝聖聖堂特刊中,發現一篇由李求恩會吏長所撰寫的文章〈祝聖馬利亞堂祝聖典〉,其中有一段 介紹了聖堂的設計理念,現節錄如下:

「馬利亞堂倚 爐峰之翠。面大海之波。
樹基督之旌旗眾生得釋。翹神靈之十架萬戶歡欣。……..
翠瓦朱牆。得宮庭之壯勢。黃帷紅帳。罄殿宇之威嚴。
取先賢之遺範。効往哲之良模。
如雲冠蓋。奉天帝兮殷殷。………..
琴韻響兮響晨曙。鐘聲播兮黃昏。
正旭日東起。牧人和羊歡躍。
夕陽西沉。救主與我同居。」

短短數十字 ,卻帶出了聖馬利亞堂的位置、方向、設計等,所要表達的意義。聖堂的位置在大坑口,背山面海,而聖堂 就像要向世人宣示基督救世的恩典,眾生得釋,高舉神聖的基督十架,萬戶歡欣。
 
 
 
 
 
紅磚綠瓦, 為要帶出仿如宮庭的壯勢。在外觀的佈局上的確是有宮庭的氣勢,前門的大樓梯、兩邊的石欄杆、門前四大 朱柱、到處可見的斗拱、聖堂頂上的蓮花金頂 及金頂兩邊的龍形正吻,都顯示宮庭的壯勢。將一所教堂的建 築物設計成宮殿的模樣,是要表達基督教信仰中的一個很重要教義,那就是【基督為王】(Christ the King) 。雖然聖馬利亞堂的宮庭設計與正宗宮庭設計尚有距離之處(正宗的中國宮庭,應是全金頂及橫向建築),但 在資源很不足的情況下,還能有如此壯麗的建設,可見前人的苦心及努力。然而,聖堂的長形佈局乃屬於西 方禮堂(Basilica)的設計。聖堂末端至聖所位置稱為APSE,是古代羅馬法院裏,大法官座位的位置,而中殿 的長形部份,則是人民所站立的地方,名叫 “Nave”。公元四世紀,教會成為羅馬國教以後,建 堂多以大禮堂作為教堂的藍本,並以末端位置安放聖壇,以表示上帝的臨在,而前面則是會眾聆聽主道的地 方。這也是聖馬利亞堂內部的佈局。
 
 
 
 

聖堂內部設計,黃帷紅帳,黃帷 是指著聖壇上、講道台前及讀經台兩邊的帷幔,黃色是古代皇室專用顏色,也是西方教會聖日所用的顏色之 一,代表尊貴、聖潔。紅帳卻是聖壇後的紅幕(即今天彩色玻璃窗的位置)。紅幕前的聖壇上再安放一個金色 木制的十字架,既簡單又莊嚴。就如李會吏長所言,「罄殿宇之威嚴」。
 
 
 

如果你在至聖所舉頭一望,可以 看到一大朵雲彩在至聖所的頂上,代表上帝的臨在(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 ,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說話之間,忽然有一光明的雲 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馬太福音17:4-5 」)。加上左右兩旁的講道及讀經台,會眾能安坐於中殿聆聽上帝的道,學習先哲前賢的模範。
 
 

另外,四周的設計,更讓信眾有 置身天國的感覺;無論在牆上、柱上、長椅的兩旁,都佈有雲頭、雲錦等的圖案,以產生一種置身於雲中的 感覺,加上紅柱橫放屋頂上的設計(柱的作用本是承受從上而來的重量,但卻將本來是直立的紅柱,橫豎在屋 頂上,可見此設計並無實用價值,但卻產生空間轉移的感覺),更將會眾帶進一個在地若天的感覺中。所謂「 如雲冠蓋,奉天帝兮兮。」
 
 
 
 
 
 
教堂的位置 方面,聖堂坐東向西,乃西方聖堂建築設計所慣用,每當日出之時,陽光便會從東方照進教堂之內。雖然建 堂之初並沒有今天的五彩馬利亞玻璃窗,陽光不能從聖壇前照入教堂,但如果會眾留心的話,在聖所之前的 殿頂部份,有一個八角的十架玻璃窗,這正是早期讓日出的陽光照進聖堂的玻璃窗。另外,教堂位置的方向 ,在信仰上也有它要表達的意義。對基督徒來說,主耶穌是真光,而東方乃日出之處,故此面向東方即朝向 耶穌基督,背向西方即拒絕魔鬼。所以步入聖堂(即向日出之地)乃意味跟隨基督;拒絕魔鬼。而正門上所置 的十字架,四邊被彩色小窗圍著,正好讓黃昏時分的光線透入聖堂,使人感到雖然晚間將至,仍有基督同在 。就如「旭日東起。牧人和羊歡躍。夕陽西沉。救主與我同居。」
 
 

除了李會吏長 豐富的文采,展示了前人對聖馬利亞堂的設計所花的心思外,筆者更發現聖堂與副堂的設計有很大的分別: 副堂內的設計沒有紅柱掛頂,也沒有任何雲的圖案裝飾在柱下,加上副堂前設有一個舞台,感覺像一所人間 的會堂,與聖堂上的設計產生很大的對比。副堂的作用本就與聖堂不一樣,設計上不同也本是很平常的事, 並沒有甚麼特別可言,不過在聖堂與副堂之間,卻有一條很長的白色的帶子團團的圍著整座聖堂,這條白色 帶子上有好些像「壽」字的圖案,除了這條帶子外,這個圖案在聖堂的其它地方沒有再出現,筆者曾經查閱 有關「壽」字圖案的書籍,發現這個「壽」字的圖案與一般「壽」字的寫法有少許分別,可能是設計者刻意 將傳統的寫法作些微改動,以達到他要表達的意義。

 
筆者嘗試以 膚淺的學識來解讀及推測設計者的心意。細心留意的話,不難發現在圖案的中央,是一個十字,而將十字抽 取出來,便會發現兩個半圓形的圖案。兩個圖案中間若沒有十字的話,是分隔的,但十字將兩者連結,配合 聖堂與副堂的設計(上為天、下為地),驅使筆者聯想到一個基督教最基礎教義【救恩】。上帝創造世界也創 造了人,但人犯了「罪」與上帝分隔,但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以十字架將人救贖,使人能與上帝復和, 人可以再一次的與上帝相連在一起。一個一個救恩圖案結成的帶子,剛好團團的圍著聖堂與副堂之間,上有 聖堂(代表上帝的臨在)為之天,下有副堂(代表人的地方)為之地,因著基督的十架,上帝與人得以復和,以 基督作為生命的中心,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方能真正的達至。這設計將我國儒家思想與基督教思想結合,更將 整座聖堂不同的設計整合為一,表達出教會的根基,在我主耶穌基督中。

一座中、西文 化結合的聖堂,座落在銅鑼灣這個地方,就是要表揚基督、發揮基督的愛、為主傳揚福音,正如李會吏長所 說「樹基督之旌旗眾生得釋,翹神靈之十架萬戶歡欣」。今天薪火相傳,我們承接先哲前賢對聖馬利亞堂花 盡心思的一切時,往後我們該作些什麼呢?

(二)蓮花座講道臺
 
 
 

早期教會是沒 有講道臺的,使徒及早期教父們通常是在他們的主教座(Cathedra)中講道教誨信徒,後轉至在一座名叫 “AMBO”的講經臺上讀經和講道,自公元十四世紀開始才將「安部」分別改為講道臺及讀經臺, 而講道臺的最佳位置,乃置於教堂中殿的北方。後因受宗教改革對教導與講道重視的影響,在十七至十八世 紀期間,很多教堂紛紛設置講道臺,在1604年的英國聖公會教會規例第83條中,更將講道臺列明為教堂必需 的傢具之一。

馬利亞堂的講 道臺置於中殿的北面,其形如一朵大蓮花座,蓮座的底部之上有一層雲形圖案彫刻團團的圍著,仿如一朵漂 浮空中的蓮花座。座頂的飛閣部份乃於1996年重修聖堂時後加的部份,使之更覺莊嚴宏偉,表達出上帝聖道 的重要性。

蓮花在中國文 化中不但被視為潔淨、無瑕,出於污泥而不染。在其他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印度和埃及,對蓮花都有同樣的稱 頌。在印度無論是佛教或婆羅門教都視蓮花為聖潔。在埃及,蓮花更象徵為偉大生命之靈,當它的花瓣盛開 時,正彰顯著光之神的復活及其活動,甚至在蓮花成長的不同階段,對古埃及都有不同的意義,主要都是與 生命有關。在基督教方面,蓮花被稱為水百合,雖然沒有特別記載,但在傳統上也視之為生命、智慧及的釋 放的象徵等等。

然而,在中國 基督教歷史裏,最先選用蓮花作信仰象徵的,可說是在主後六三五年由波斯傳入中國的景教。景教的原名聶 斯脫略派(Nestorianism)是基督教的分支,聶斯脫略本人原為君士坦丁堡主教,但因對聖母馬利亞的位格視 為真人之母,而非上帝之母,被當時教會所抨擊,結果在以弗所大公議會中被開除了教籍,而他的跟隨者也 因此被視為異端教派,被逐出羅馬帝國,於波斯一帶留存,後更於公元六三五年傳入中國。雖然聶斯脫略派 被視為異端教派,但在景教所遺留下來的文獻與資料裏,卻找不出異端邪說的思想,就連今天的天主教也表 示,當中的內容,並沒有異端的嫌疑,更承認景教徒可稱為基督徒。

景教是在貞觀 九年傳入中國,當時傳教士阿羅本從西方的一個名叫大秦的國家,經陸路抵達長安。唐太宗派遣宰相房玄齡 出迎。後更他太宗皇帝授權在華傳教,並興建寺院,翻譯聖經及經書,為使中國人能明白基督教信仰,在翻 譯上大量採用道教、佛教的詞彙,及圖案,如:蓮座十架(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校徽)、東方人相貌的天使及 一些以中國天王形象彫刻的天使等等,而在普天頌讚第二首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便是從敦煌石窟所出土 的景教文獻之一,可惜傳教事業在主後八四五年終止了。會昌五年唐武宗滅佛,景教也受到牽連,禮拜堂被 毀,教產全被充公,第一次的中國傳教的歷程至此完畢。

景教的蓮座 十架一直被視為中國特色的十字架圖案,本堂所用的十字架,也是從景教十架演化出來的,而講道臺以蓮座 為設計,或多或少與本色化的取材與教堂整體設計有關,加上蓮花本身聖潔的形象,及下半部的雲層的配合 ,仿如耶穌登山變像的時候,衣服潔白(蓮花的聖潔),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蓮花座被雲層團團的圍住), 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 “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牧師每主日的講道,都在呼喚信眾 跟隨主耶穌基督。)
 
講道臺雖只是一座死物,但 上帝的話語卻是活生生的,能帶領信徒走過人生的死蔭幽谷,領他們到活水的泉源「主耶穌基督」之中。
 
(三)洗禮盆有八隻角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 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尼哥德慕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 出來嗎?」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 靈生的就是靈。」(約翰福音3:3-6)

每一個基督徒,都曾經歷人生 的抉擇,接受洗禮認信歸入基督的門下,成為他的門徒,藉著水和聖靈,我們得以重生。而我們每一位在聖 馬利亞堂洗禮的信徒,都曾走到讀經台旁的洗禮盆前,接受牧師為我們施洗。對著這個美輪美奐的雲石洗禮 盆,可能會覺得它莊嚴神聖。其實在這個洗禮盆的設計上,卻包含著一些基督教信仰的表達。

洗禮盆在拉丁文的寫法是 “fons”,意思是活水的泉源。由公元三世紀開始,洗禮盆或洗禮池已有很多不同的形狀。最原 始的洗禮池是四邊形的,後來發展至八角、六角、十字形、甚至圓形等等。每一種不同的形狀,都包含著它 要表達的觀念,作為一種象徵來表達信仰。最早所採用的四邊形,是因為在洗禮的教義上受洗者乃與基督一 同受死、埋葬,故此洗禮盆或洗禮池是四邊形,形狀就如一副靈柩。然而,六角與八角都有它所包含的意義 ,〈六〉是意味著由聖週開始的第六天,耶穌的死亡,而〈八〉則是七日的第一日(第八天)耶穌的復活。在 歐洲還有好些古老的大教堂,還保留著洗禮房及當中所安置的洗禮池或洗禮盆。而洗禮房與洗禮盆之間,是 分別以六角和八角的設計來互相呼應。即是當接受洗禮的時候,慕道者正進入與基督一同受死並與基督一同 復活的奧蹟中。

圓形洗禮盆要表達的,與之前 所介紹的含意,有不同的取向與角度,圓形洗禮盆表達的象徵是『重生』,它是取材自約翰福音三章的尼哥 德慕論重生中的經文,其時尼哥德慕問耶穌說:「人巳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 ?」耶穌說:「我實 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3:4-5) 而圓形狀似「母腹」,故圓形洗禮盆乃用以代表教會,上帝的兒女經歷水和聖靈的洗得以重生,而得著母會 的牧養及栽培,在聖靈的合一裏漸漸成長,建立基督的身體,滿有基督的身量。就如保羅在以弗所書中所提 的「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 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 所書4:12-13)

聖馬利亞堂裏的洗禮盆正是 以八角為邊及圓形為盛水之盆,如此正是八角與圓形的彼此呼應,提醒我們曾接受洗禮得著重生的每一位基 督徒,都曾與基督一同受死、一同復活,成為上帝的兒女,在教會中被受牧養,而且我們更要各盡其職,彼 此相愛、互相扶持,為上帝建立基督的身體,作基督的見証,傳揚福音。
 
 
 
(四)神壇?道壇?聖壇?
 
 
自1937年開始,聖堂的最前 方位置一直安放著一張巨大的案桌,形如廟宇或佛寺裏的供案,這供案正是每星期聖餐崇拜的中心,聖壇是 也!正如前文所述,因著本色化運動的影響,崇拜的禮儀、詩歌,及教堂的建築設計等,都嘗試從我國文化 特色中,尋找可共融及表達上主恩典的地方。選用中國傳統的「彎腿托泥翹頭供案」乃使中國人聯想祭天的 聖物,使人肅然起敬。加上基督宗教的特色,使之成為基督教會聖餐崇拜時的聖壇,即主耶穌基督設立的聖 餐禮中的聖桌。只要仔細的觀看聖壇,更可見設計者的心思,聖壇上除了有百合花(代表童貞女馬利亞)、聖 經、十架、小麥(代表聖餅)、聖杯等基督教象徵外,更有富中國特色的圖案, 鯉魚、蓮花、水波與江牙、飛 鳥與小瓶等。
 

鯉魚
-鯉魚 的生命力非常之強,而且有強健的尾巴,能躍出水面,故此在中國文化中經常以鯉魚來象徵生氣或生命力, 如鯉躍龍門等;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則以另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魚類「海豚」來作信仰的象徵。「海豚」在基 督教藝術中比其他魚類更常用,因它與鯉魚一樣,有強健的尾巴,能一躍而出水面之上,寓意將靈魂從死亡 帶到復活,故此在基督教傳統裏,它象徵了復活和救恩。
 

蓮花
-在本 特輯的第二部份已對蓮花的象徵意義,稍作注釋,不過在聖壇中央部份的大的蓮花,卻另有它特別之處,只 要讀者仔細留意這朵大蓮花的底部的話,便會發現有一個小小的十字架。這朵美麗又潔淨的大蓮花,就像是 由一個小小的十字愆生出來一樣,使人聯想到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 ,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上帝,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上帝嗎? 」希伯來書 9:14因著主耶穌基督在十架上所流的寶血,我們得到潔淨,罪得赦免。
 
 
 
水波及江牙- -在中國傳統這兩個圖案多為朝廷所用,特別在古代皇帝所穿的龍袍下所繡的吉祥紋飾,江牙堅立 在波濤下,形如中流砥柱,堅如磐石,寓意皇家的一統河山如江水長流,如柱石永固。人的皇朝終必傾倒, 惟有基督作王才能真正達至江山永存,「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 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啟示錄11:15
 
 

飛鳥與小瓶 -這兩種圖案在中國文物中是經常出現的吉祥圖案,然而在基督教的傳統圖案象徵中,水瓶代表活 水,而小鳥在瓶的邊上,意思是從此不再口渴,用以代表永恆的祝福。在聖壇的飛鳥的嘴兒正是對瓶口。設 計者如何將中國文化的一些吉祥圖案,運用在西方基督教的表達之上,由此可見一班。

以木桌或案子作為聖壇乃源於 早期教會,當時信徒常常在家裏舉行聖餐崇拜,而所用的聖桌乃是信徒家中的飯桌,在早期教會時期的飯桌 主要是木制的。後來教會因受逼迫轉到地下墓穴,以聖者石棺或附近的石棺作聖壇,舉行聖餐崇拜,到公元 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便以石作為聖壇的材料,其形以石棺為狀,在一些重要的聖堂,如主教的 座堂更以聖者(殉道者)的遺物(如聖骨)安放於聖壇底部,最初連一些小聖堂也要求同樣的做法,但因聖者遺 物不足,後來小聖堂只由主教祝聖聖壇。聖壇所置的位置乃聖所最深的地方,故此當神職人員舉行聖餐禮之 時,需背向會眾,就像帶領會眾向上帝獻祭一樣。不過在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經天主教梵二大公議會的禮 儀改革後,聖餐禮的禮儀得到重新的闡釋,恢復早期教會在家中擘餅的觀念,將聖壇從至聖所的 “ASPE”位置移至會眾中間,使牧師在舉行聖餐禮時,能面對會眾,與會眾一起參與主耶穌在設 立聖餐時的情景,正如聖餐禮第二式中所說;「我們雖眾,仍屬一體,因為我們都是分享這餅。」整個禮儀 都表達出主禮與會眾都是一體,彼此一同參與上帝拯救世人的奧蹟。在崇拜聖事辭典中,有這樣描述解釋聖 壇「….聖壇乃整個聖事(基督的臨在)的中心,聖桌雖只是一件傢具,但也是主耶穌基督臨在這個群體 的應許,是祂將己身一次的獻上,在聖禮中帶領整個群體在聖靈合一。雖然,在這桌上有很多的意義,但全 然為著這儀式中的恩典。餅與酒代表了上帝的子民被召聚一起來到聖壇前,領受這時這刻的恩典。…. 」

今天聖馬利亞堂的聖壇也已 經從聖所的最深位置移前,可惜因為教堂的整體設計與空間的限制,而未能移至會眾中間,但已經能讓主禮 牧師面向會眾主持聖餐崇拜,而弟兄姊妹的反應也相當的正面,可見大家都能因此改動而有更深的得著。希 望藉九十周年的改動,讓弟兄姊妹能再反思崇拜與生命的關係。
 
(五)五彩聖母馬利亞像
 
 
踏進聖堂的 時候,每每被聖所上的彩色玻璃聖像所吸引,這一幅簡單而又莊嚴的彩色玻璃聖像,散發出一份溫柔、平安 的感覺,在教堂外的光線照射下,玻璃窗透出絲絲的暖意,像一位慈母擁抱著她深愛的幼兒。

原來這幅彩色 玻璃窗,並非屬於1937年重建聖堂時的工程,乃是在1962年聖馬利亞堂金禧堂慶時所製造及安裝。這幅簡單 的彩色玻璃聖像,可算是香港聖公會本地製造的彩色玻璃窗中,最早期的作品。因為在當年的香港,沒有製 造及安裝這類教堂用的五彩玻璃窗技術和經驗,所以早期香港聖公會的教堂大部份的彩色玻璃聖像,都是由 英國或美國進口,其費用非常昂貴。

聖馬利亞堂的 弟兄姊妹一直都希望能在聖堂中,添置聖母馬利亞的聖像。1962年,適逢慶祝堂歷五十載,整座聖堂需作某 程度的修葺,故藉此機會,開始計劃在聖壇上添置五彩聖母馬利亞像。

按當年牧區議 會會議紀錄所知,籌備金禧大典的兩項修繕工程,(一)聖堂刷新工程及;(二)在聖壇上添置聖馬利亞像,並 通過決議於該年四月二十二日復活日,舉行特別感恩奉獻,籌募經費。可惜,當年復活日特別奉獻只籌得 $4,169.55,與目標距離甚遠,結果在五月七日的牧區議會第四次會議上,再議決將上年度換物會中所籌的四 千餘元款項及是年聖誕節所收的感恩捐,全數撥入金禧經費之用。因著經費問題,在兩項修繕工程的優先次 序上,議決了以刷新聖堂工程為首要項目,只有在經費充裕的情況下,才進行裝置五彩玻璃聖母像。由此可 見,要以高昂的費用從國外進口五彩玻璃聖像窗,是極之困難。感謝上帝賜給先賢智慧,他們沒有因為經費 問題而放棄,相反地眾人齊心合力,將問題及困難一一解決。結果由黃蒲霖牧師設計並得到牧區議會的支持 下,在本地物色工人,自行打做及安裝這幅彩色玻璃窗,終於在同年十一月十六日金禧紀念聖餐崇拜中,由 何明華會督為聖像祝聖。整幅彩色玻璃窗耗資三千五百元,由四十位弟兄姊妹共同奉獻。

 
 
未知是否因 為當時技術的困難與經驗上的限制,這幅玻璃聖像完成之後,卻未能完全與黃牧師的設計相符,筆者在一九 六二年八月五日的週刊裏,發現一張當時手稿的版本,可惜因為年份久遠,且黑白顏色,故未能全窺黃牧師 整個設計(包括色彩的分配),但從線條的分佈及童貞女的造型上,皆可見與今天的五彩聖像,尚有些微不完 全相同的地方,不過對於一幅在1962年香港製作的五彩玻璃窗來說,已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按周刊重繪之 聖像圖

 
整幅五彩玻 璃聖母像的特別之處,在於簡單而莊嚴,中心焦點乃為巨大的十字架,而右旁跪著的是聖母馬利亞與手抱的 聖嬰。聖母馬利亞是本堂的守護聖者,她對上主的謙卑模範,實在值得今天的人反省及學習。今天的人大多 以「我」為中心,特別非常強調自我的權益;以自身的看法為主導,以致無論人與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 之間,不斷出現紛爭、猜疑,甚至彼此對抗。馬利亞為我們建立了一個放下自我,全心信靠上帝的榜樣。當 天使向馬利亞報訊的時候,告訴她將被聖靈感孕,馬利亞沒有拒絕,也沒有要求爭取甚麼,只說:「我 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加福音1:38a),自此她便盡心、盡力的養育主耶穌基 督。在這五彩聖像中,她跪在十架的右方,馬利亞的跪姿表達出她對上主的謙卑與順服。而她的手柔柔地抱 著聖嬰,更展現出母愛的溫柔與體貼。馬利亞聖像的構圖,以簡單線條與顏色的配搭,帶出一份溫柔與良善 的慈愛。這正是上帝對人的愛,上帝就是愛,這愛不單在父親的教導裏,也從母親的體貼中表現出來。
 
 
本堂的堂名雖稱聖馬利亞堂 ,但所著重的及整個信仰的中心焦點,則是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黃牧師選用了一直放置在聖壇上的木製十 字架為藍本,將之放大並置於整幅五彩玻璃窗的中心,與旁邊跪著的聖母馬利亞,彼此之間產生一種主、客 的關係。提醒我們十字架的基督是我們的主,無論這聖堂的守護聖者是那一位,我們的中心信仰及焦點,甚 至我們的生命都只放在主耶穌基督之中,主耶穌在約翰福音中所說「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 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 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 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翰福音17:20下-23)

教會乃一個信 主、歸主的群體,主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在祂裏面無分國族、文化、學識 及財富,各族各民皆成為兄弟姊妹,彼此相愛,在基督的愛裏面合而為一。也只有當每一位信徒將生命的中 心、焦點都放在這十架裏,我們才能真正的放下自己,全心的信靠基督。而且這十架聖號也不斷的提醒我們 :一、紀念基督為我們所作的一切;二、榮耀歸於十架上的基督;三、背起我們的十字架跟隨基督。

 
如果大家留 心觀看十字架構圖的周圍,不難發現有四道光從十字架的中心地方伸展出來,表達出基督的光芒,正好提醒 我們要高舉十架,讓基督的真光普照世界,這是我們每一位作基督徒的最大使命,是主耶穌基督親自所交付 的,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 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

今天我們的生 命,有沒有讓這十架的光芒在我們生命中顯現出來,使更多的人,因著這光的引導而歸主呢?在九十周年堂 慶的慶祝活動之餘,也是我們再思傳福音使命的時候。

結語

聖堂的設計, 一樑一柱都別具心思,讓崇拜的人在不經意下,進入一種既平凡又特色,既莊嚴又自然的環境中,與主建立 一份愛的關係。利用教堂內外各樣不同的設計,表達出信仰的內涵。使中國人能從自身的文化中發掘出基督 教信仰的普世性及包容性。

中國人有一句 諺語「前人栽種,後人收。」今天聖馬利亞堂有如此特色的聖堂,讓在這裏崇拜的人得著從上而來的平安。 讓中國人能在中國的教會裏敬拜這位永恆的造物主,在自身的文化中與這位普世獨一的上帝共融。前人所作 的絕非巧合或偶然,全因上帝的恩典及先哲前賢對上帝及教會的愛心。他們的勞苦與愛主的心,均值得我們 後輩學習。今天當我們慶祝九十周年之時、當我們使用這教堂之際,正好讓我們再三思索,今天我們栽種的 是甚麼?一百年後,聖馬利亞堂的弟兄姊妹如何能藉著今天的歷史而有所得著?希望這個特輯不但能讓弟兄 姊妹對教堂的設計有些微的認識,更能刺激大家再思教會發展及福音的承傳。願主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