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的消息

聖馬利亞堂的成立與發展

發佈日期: 1997年9月01日
作者 :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李志剛牧師
 

〔引言〕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是一所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建築的禮拜堂,座落於銅鑼灣大坑道,有如山上之城,數十年作出歷史的見證,顯露福音無限的能力。

 

教會由無到有的建立,以及忠心信徒的敬拜事奉,本是出於上帝的作為。誠如耶穌所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祂就賜給你們。」(約15:16)聖馬利亞堂眾兄弟姊妹,都是被耶穌基督揀選的群體,在八十多年來分派去結果子,結出許多榮神益人的果子,使上帝聖名得著榮耀。

 

〔聖馬利亞堂之蒙恩創立〕

 

聖馬利亞堂是聖公會在港島東區發展傳教事工第一所的教會。於一九一一年成立。二十世紀初葉,香港教區在銅鑼灣有晏氏棲留院 (The Eyre Diocesan Refuge for Destitute Woman) 的設立,收容一些無依無靠的婦女,使她們獲得安身之所,並教以識字和養生的技能。其時倫義華主教(Bishop Gerard Heath Lander) 使用英國聖公會於一九零三年捐港感恩奉獻九百六十元,在銅鑼灣購地皮一塊,以三千五百五十元興建小禮拜堂,主要供晏氏棲留院貧苦婦女聚會之用,致有聖馬利亞堂之定名,而鄰近街坊楊捷三,鮑兆及蘇華到堂參加禮拜。一九一四年歐戰發生,晏氏棲留院貧苦婦女全部遷入鄺日修牧師在九龍城寨主辦的廣蔭院,聚會人數驟減。

 

一九一九年戰事平息,有泌士姑娘(Miss A. M. Pitts) 從聖士提反堂調來協助主日學和探訪工作,堂務仍由聖士提反堂監管。聖馬利亞堂所處社區,一帶頗為荒涼。聖馬利亞堂原是貧苦婦女的棲留院;而相對天主教的聖保祿學校,亦是一所孤兒院。鄰近浣紗街、琉璃街、銀幕街、糖街,全是反映小型工業得名,而且港島人口已有東遷趨勢,信徒日漸增加。

 

一九二零年會友已達六百之眾。由於堂址不敷應用,至一九三零年杜培義主教(Bishop Charles Ridley Duppuy) 發起建堂計劃,並向政府購地六千餘尺。一九三三年何明華主教(Bishop Ronald Owen Hall) 就任第七位會督,有見東區發展前景,翌年委派李求恩牧師為聖馬利亞堂主任,推進建堂工作。由於三零年代中國教會力倡教會本色化,故在建堂設計上是採用中國古典建築型制,建築費尤為昂貴,時有熱心信徒簡達才先生捐款二萬元,於是建堂籌劃工作大得鼓勵。聖馬利亞堂之興建,事屬聖公會整體會友工作,隨後委出簡達才、周懷璋、杜澤文、林護、黃森勤、曾紀岳、黃雪卿、楊雲卿等人為建堂委辦,各負募捐責任,預算建築費為六萬元。不到一年籌得一半,於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日動工興建,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由何明華、莫壽增兩會督主持開幕大典,於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日舉行三十周年及獻堂禮,巍峨聖殿雄峙東區,為基督教會最佳標誌。

 

一九四零年政府削去聖堂前面地段,另補後面地段,故聖堂亦需增加建築。及後聖堂加建竣工,適值日軍寇港,會友星散,市面蕭條,致教會尚有一萬二千六百元欠債,幸有公理會會友郭琳褒以隱名氏捐出一萬二千六百元,使建築債項得以清償。抗戰期間,主任李求恩牧師入內地工作,由李應標牧師接管,惟各值理連續留任,忠心職守,以經費用絀,故有一兩米運動舉行,使教會難關得以渡過。

 

戰後復元,於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舉行祝聖大典。一九五三年也有張綠薌牧師就主任職,倡議興辦幼稚園及興建牧師宿舍。翌年黃蒲霖牧師繼任,更致力教育工作之發展,首先興辦小學,校舍於一九五九年二月峻工;一九六三年籌辦中學,明年即告落成,使教育事工與傳道事工得以配合。以聖馬利亞堂發展所見,無論建堂和興學,會友均盡所本份,出錢出力,致使堂校聳峙,見證基督大能,而各任牧師奮力堂務,更兼事教區發展工作,貢獻極大。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