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的消息

淪陷期中的聖馬利亞堂

發佈日期: 1949年3月25日
作者 : 主僕
 

「萬事踏來非益諸愛上帝之人」(羅馬人書八章廿八節)的教訓,在淪陷期中的聖馬利亞堂更顯明地表現出來了,這足以證明「信靠主的必能得勝」(羅馬人書八章卅七節)。

關于淪陷期中的聖馬利亞堂,筆者知之較稔,謹就回憶所及,藉此祝聖持刊,獻諸讀者之前。

(一)會務--由於戰事的延綿,教友相率疏散,依情理來說,教會本無繼續的可能,即有可能,亦必較為艱困。但在事實上,這一時期的會務,不獨不較平時為遜色,且有凌駕而上的趨勢,一般教友在主耶穌基督的感召下,捨財獻捐,熱烈真誠,即被選為值理者,亦從不因戰事的威脅而互相推諉,且年年繼任,此種服務的精神,實有無上堅定的信心。正如馬太福音七章十七節一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這是毫無疑問的。

(二)主日崇拜--在空襲和戒嚴的緊張氣氛中,聖馬利亞堂的鐘聲,特別使人覺得和平的可貴。主日崇拜簡直是戰時教友的唯一可以獲得安慰的地方,因此,赴會聚集成為教友一週中的必修功課。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跑馬地的教友,每當戒嚴時候,需要往返多次,方能達到赴會目的,但他們從不灰心,這種熱誠,實足令人感佩。

(三)詩班--「逢會必到,每到必早。」是詩班的特色,「勤于練習,精于歌唱。」是詩班的口號。主日崇拜所唱出的歌詩,抑揚頓挫,神聖莊嚴,宛似天使般的給予人間以安慰。

(四)主日學--在淪陷期中,維持主日學,實在不是容易。由於環境險阻,多數父母對于子女外出,深引為憂,然在主的庇佑下,學生到會,異常踴躍,更得數位熱心教員,不以跋涉為艱,不以危險為懷,犧牲寶貴光陰,栽培教會子弟,真有教不倦的精神哩。

(五)婦女團--依然繼續其一貫偉大的工作,除探訪外,並發動其他善舉,以當時情形而論,交通不便,空襲頻頻,更兼輪柴輪米,實在無刻閑暇,教會得此輩模範女信徒的協助,對于婦女聯繫,獲益不少。

(六)家庭聚集--為避免日人顧忌及無辜受辱起見,淪陷初期碍於環境,暫停舉行,後得日本牧師鮫島盛隆代為申請,方能繼續聚會。家庭聚集包括生辰,彌月,追悼及其他感恩事宜,此種聚會不可多得,因此教友得以互相聯絡,互相勉勵,並可聆取真確的國事,諸如戰勝的消息,足能振奮一切,而忍受瞬息的艱苦,以俟和平實現。

(七)慈善事業--主要為贈藥施棺,戰時百物昂貴,教友失業日增,設若染病身亡,留屍家中而不得安葬者,即由樂善好施的教友,大解善囊,利用上帝所賜的財物,多作善舉,榮歸上帝。其次,當法國醫院被炸後,院內尚存嬰兒,無處棲身,聖馬利亞堂即以副堂收容嬰兒,俾免凍餒。至堂外之花園,亦曾一度借予聖約翰大禮拜堂安放傢具,直迄該堂經日本解放時止,是亦為本堂教友所樂為者也。

(八)結婚與死亡--淪陷期結婚,約五十宗。戰後慨蒙港府承認,作為有效。亂離之世,欣逢喜事,愛情自必更篤。關于死亡,貧寒教友的唯一願望,即在生雖未享愛世間物質,但死後仍獲宗教的慰藉,可謂如願以償。

(九)教友概況--戰時教友生活難苦,筆難贅述,但仍能作進一步的犠牲,擔任維持老人院數位教友口糧,直至和平後止,上帝假手愛他的人,援助患難信徒的事,不可不信。再則數位教友,因地位關係,涉嫌被捕,受盡諸般慘刑,幸得教友熱誠代禱而獲釋放。上帝聽人祈禱,今昔不改。

除上述事項外,更有一事為教友不能忘者,即簡子略,黃乃漢兩位協助本堂會務的推進,功不可沒。戰後眾教友感激之餘,特向會督推薦兩位為本堂助牧員(讀經員),以誌謝忱。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