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的消息

創堂初期舊事憶述

發佈日期: 2007年9月01日
作者 : 鄺曾翠巧
 
(文章取自2007年聖馬利亞堂九十五周年堂慶特刊)
 
2007年正是香港聖馬利亞堂(簡稱亞堂)九十五周年紀念,我們都在祝賀神的恩典,讓亞堂能有今日的健康長壽及光榮的歷史。當然不單是為了擁有可稱得富麗堂皇,如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在1937-1942及1945-1948,我所接觸到為亞堂熱心工作的人物相當多,回憶起來也好感動,我們更要感謝神的恩賜給我們有那機會和能力來同心合力為神工作。在我所經歷的八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又是中日戰爭年代,我們都在徬徨動盪的心情去掙扎出一段美麗的人生和可念的友情,這一切都非我們所料的。然而我們能在有生之年保留了可貴可樂的回憶 – 就是因為我們與亞堂一同成長,亦可以說亞堂是我們的避難所。當年我們得到一位對社會熱心公益,對國家忠心愛國,有仁慈和大愛的李求恩牧師作我們的牧長,最是難能可貴。

現亞堂九十五周年紀念,特別引述過去的歷史事蹟。在此不能不提及黃政奎夫人(簡稱黃太)與亞堂的關係(今年黃太也剛好是九十五歲)。從1934年起,黃家便是亞堂的中堅份子(算來已有73年)。1937年我和夫君鄺冠雲為中日戰事由上海逃難回港寄居黃家(黃太是我三家姐)。她帶領我們參加亞堂。當時適逢新堂落成,據聞本由何明華會督指示,要建一中國宮殿式之教堂。當年幸得簡達才先生首捐巨款,亦是李求恩牧師領導全教會敎友支持方能成事。但年月悠長,常要為經費周張。對籌款之舉,其中之一為婦女部之賣物會;黃太一檔的物品,是全靠在黃家集親友之手製成或車縫,籌得款項全捐亞堂。

中華聖公會的崇拜禮儀對負責聖樂之詩班亦是重要之一環節。當時是李守正(李求恩牧師之長子)為詩班及司琴。承他誠意催請,我與黃太也參加了詩班,與李氏、梁氏、簡氏三家及黃可等年青詩班員合作(後黃太當上我們的詩班長)。我們最開心的,是為聖誕前夕報佳音及得教友招待茶點。除夕又有化妝舞會。每年還要負責復活節、聖誕節的聖樂部日。(1945年後,則有何家鎏夫人負責,亦甚得詩班員敬愛)。

亞堂的交際(即少年部),當時黃政奎先生是部長。領導的工作真是多不勝數。在星期日及暑假,我們都相聚在副堂,如一大家庭一起生活:打羽毛球、排球、做功課、下棋、看書等。有時晚飯得著亞堂李某烹煮、買餸之錢是由各人各付斗零(五仙),更得黃雪卿二姑送贈一百斤米(真是難得)。有時還有糖水甜品,視為珍品也。黃家住跑馬地,李家、梁家在鳳輝台,去亞堂要轉電車。你知道嗎?當日電車三等是坐樓下層,收費三仙。可是我們若不趕時間的話,則我們大隊少年人會在健步談笑中由銅鑼灣行經黃泥涌道返回跑馬地。大家又聚在黃家,由黃太落力招待,久聚不散。
關於籌款一事,最值得再提的是1938年年尾,亞堂經濟極需籌措,幸得鄺冠雲先生起草計劃,用公債方式,每股十元,由教友認借,但無利息,每月抽簽部份還債(到1946才能全數清還)。當日立即籌得所需款項,亞堂值理及李牧師才能安渡年關。

自1937年以後,每年秋季都有話劇籌款,而在1939年過了一個最忙又最有意義的暑期。為了九月要公演<<原野>>(是鄺冠雲導演),我們要去木廠購料托回亞堂場景、排練,更出一本特刊(亦是鄺生總編),所得廣告收入全撥作製彫花木椅,供亞堂之用。演員有李守忠、李愛蓮、曾翠巧、梁抱誠、焦沃南、李守正等。觀眾有何明華會督、許地山教授。普通戲票五元,但卻有一票一百元,祗為賣給永安公司老闆郭泉先生。此次演出相當轟動。亦是我們演劇的里程碑。工作人員全是義務的。
關於亞堂少年部的演出真是多姿多彩,可惜未能盡錄。因為亞堂有最理想的條件,有大群熱血的青年,成績是驕人的。

最後,還要提及1938年從中國逃難經港的「武漢合唱團」。由夏之秋(<中國不會亡>之作曲者)領隊,有團員數十人。幸得亞堂援助暫宿於副堂。同時在港有多次盛大演出,亞堂少年部事事襄助,對國難中的弱者,亞堂也盡了人道的本份。

舊事太多,不勝枚舉,尤其1945年後,更有朱克、良鳴、駱恭、曾某等對戲劇的協助,演出更是大大的進步。篇幅所限,惟有割愛。

香港銅鑼灣聖馬利亞堂成立九十五年,自1937年新堂落成之後,尚幸有後輩之努力,在工作上百花齊放,繼往開來。可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感謝神恩﹗

附註:本文作者鄺曾翠巧是黃政奎夫人之第五妹,人人叫巧姨(How Yee),生於1918年2月,今快九十耄年。1942年2月1日在聖馬利亞堂得李求恩牧師洗禮。1948年9月赴美居住加州省將近60年。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