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的消息

今日話當年

發佈日期: 1997年9月01日
 
(文章取自本堂1997年八十五週年堂慶特刊)


建堂期
:

   最初,教堂只是一間磚屋,座位是板凳、男女要分坐,逢星期六有小童識字班,由西差會的泌姑娘和董姑娘主理。

   籌建新堂的工作在三十年代初已開始,當時的值理是簡達才、伍鴻南、林護、利興民和林批二姑等。聖安得烈兄弟會 (教堂的青年組) 也參與其事,負責繪製新堂外貌畫圖,寄發外地募捐建堂經費。 兄弟會成員有梁抱誠、梁抱信、蘇忠信、蘇堅信、李守正、李守忠、李守文等,每星期六在跑馬地鳳輝台的牧師住宅聚會。家庭祈禱會則在星期四下午輪流在教友家中舉行。

   那時,教堂的傳道是劉卓越的母親袁大姑。週刊是由教區統辦的,每週由聖士提反堂的吳森先生送來。詩班則沒有詩班袍,遇有特別節日便向聖士提反堂借用。

   新堂奠基禮的主持人是莫壽增會督試猜猜奠基石下有什麼 ﹖是個時間囊,裏面放了郵票、報紙、週刊和當年的牧區議員選舉名單。

 

淪陷期

   日軍侵佔香港初期,新堂的大門被封閉了,幸好鍾仁勇會吏懂日語,交涉後得以揭封,主日崇拜可以照常舉行。當時的堂主任是李應標牧師,黃乃漢先生也有協助講道。

   那時,常有轟炸警報,附近的教友都到教堂來避難。莫壽增會督也來了住在閣房有一次炸彈落在對面法國醫院威力大得把教堂大門也震鬆了直到和平後才能修理教堂側門梯級底下有一口井在堂裏避難的人恐怕日軍會在井水下毒把木炭茶葉和鹽放在井裏去,據說可以解毒。

   淪陷時期,除主日崇拜外,教堂一切活動都停頓了,連聖誕節也沒有慶祝,唯獨詩班仍然活躍,每星期有一個下午集合在簡子略先生 (簡達才先生之子) 的家裏,由黃政奎夫人彈琴領唱,練習詩歌。詩班成員包括 : 李景雄 (現在是牧師)、張榮基、簡子碩、李淑華、李子華、黃瑤可、李景超、何家鎏夫人、簡子略夫人等。上海來的陳留芳博士有時也在場。

 

建校期

   五十年代起,本堂便開始籌建小學校舍,到五九年竣工。繼續又籌建中學校舍,至六五年建成啟用。在籌建校舍的十多年間,每年都舉辦換物會籌款,全堂兄弟姊妹同心協力,積極投入,成為每年的盛事,場面尤其熱鬧。舉行換物的地點,起先是在副堂,小學校舍建成後,就在小學禮堂和操場。

   婦女部主辦的換物檔是換物會主力姊妹們當日真是全家總動員連家裏的傭人也帶來當助手換物檔都改上美好的名稱如慈惠溫柔仁愛靈果…….。每檔的貨品各有特式,分別為家庭用品、布料衣物、嬰兒用品、手工藝品等等,應有盡有,供人憑卷換領。遊藝攤位則由青少年部負責,每個攤位的設計和佈置都頗考心思,還要計算所徵得的獎品數量,和參加者的得獎機會要成正比。飲食部交由詩班主理,有一年除供應飲品、三文治外,還請來一位雲吞檔老闆協辦,結果座無虛席。主日學的小弟妹們也盡其本份,在場內給參加者送上鮮花,好讓他們隨意樂助。

年舉行的換物會,除了可以籌得建校經費,也增強了主內的團契精神,因為在整個籌備過程中,弟兄姊妹的接觸交流較頻密;大家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一心一德的情操悠然而生,感受著團契生活的甜美。

   這時期的堂主任是黃蒲霖牧師。除了每年舉辦換物會外,全堂的大活動還有春、秋二季的教友退修會、復活節的運動會、中秋節的迎月或追月會、和聖誕節的聯歡遊藝晚會等,都是由各部分工合作,推動全堂教友參與的。雖然是聯歡形式,但活動內容的編排,開始時的感恩祈禱,和結束時的晚禱,都使參加者同感主內團契的親切,「繫連妙結歌」就是在這種場合常常選唱的聖詩。

   詩班報佳音是當時聖誕節的必然活動,慶祝晚會完畢,詩班員便趕忙集合,穿上詩班袍,同心祈禱後,便先到附近的兩間醫院去為病人報佳音;跟著返回教堂卸下詩班袍,再組隊沿著附近橫街小巷巡行,給木屋居民和露宿者報喜訊,並且派送日用品小禮包。再折返教堂時,教友的座駕已在等候,接載詩班員到預約的教友家中去報佳音,直至凌晨三、四點左右。第二天早上聖誕日崇拜中,詩班仍繼續獻唱。

   後來附近街道改建,木屋居民和露宿者也遷離,但詩班仍在聖誕前夕沿著街道向居民報佳音,最後才因為治安問題而取消報佳音。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