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聖馬利亞堂的日子〕的消息

宋紹鑑會吏長

發佈日期: 2012年7月25日
作者 : 宋紹鑑會吏長
 

二零一一年九月的一個星期四,適逢(參加聖保羅堂堂慶)回港一行,出席了當日的教省牧師會。會後應學長吳汝林牧師之邀請,一同在銅鑼灣午膳,然後便一塊兒徒步到聖馬利亞堂。吳牧師曾經在聖馬利亞堂事奉,更清楚那是牧末屬靈的故鄉,特意推薦到母堂一行,一睹離開了近廿多年之後,有多大變遷!

我們取道棉花徑,故此首先和自己視線接觸的是從前堂校的校舍;然而,教堂的中學經已另遷它址。眼前的一幢建築,令不少美好的回憶湧上心頭。還記得,曾經每主日在這裡上主日學;青少年部於週末在此舉行晚會;一班年輕教友又經常於星期日下午結伴回來打羽毛球和籃球,很多時躭晚了,要工友靈叔請我們收場。更令人懷念的是每年一度的賣物會,一眾教友的同心合力,見證著主恩的浩瀚!

我們從嘉寧徑穿過聖堂後的停車場前往辦事處。但見停車場入口處的一株芒果樹仍然雄偉的屹立著。據傳這株樹是在四十年代早期由教友陳玉璋夫婦(陳先生為本人洗禮的保證)在重建新堂後不久所種的。(更有指是當年一伙人在那裡吃芒果,之後就將果核埋了在地下,長成了這樹。)我在馬利亞堂多年,從未見過這芒果樹結果;但在一九七七年夏天,這樹卻長出滿樹芒果,還記得我們一班年青人,得到一次大豐收;當年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爬到教堂頂去採摘,可幸未有發生意外!由一顆芒果核以至今日一株茂盛的大樹,這些年來,它一直伴著這教堂成長,也見證著這教會的種種經歷。

教堂後的小山坡,是教堂「花王」用作種植的地方。行經那裡,赫然發覺那些小石級仍然安在。我特地走前看看,極感「面善」!(當然事隔數十載,如果石級曾經修葺,不足為奇。那經已是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事了。)我們的青少年部友,在主理聖品何獻蓂牧師的帶領下,舉行了一個夏令工作營,就是為這個後山的小坡建造這好幾級石級,方便我們的花王在那裡打理他的種植。切勿輕看這幾級小石級;對於當年一群生活在城市的小子,對砌磚、混水泥本是一竅不通的,能夠攜手同心的完成此「壯舉」,實在教我們倍感自豪;尤其是數十年後再看到自己有分參與的「傑作」,對教會在個人成長中所予以的提攜教導,極之感謝!

聖馬利亞堂是我屬靈的家。多年來,我在此得著薰陶,認識上帝,學習跟從主耶穌,更有機會在多方面充實自己:我不單在詩班學到歌唱的技巧,更透過當職員學習如何當領袖;在青少年部的日子,我們學習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更因曾經多次參與話劇的製作和演出,學到不少台前幕後的知識,更從中領悟到不少做人的道理。

我是由聖馬利亞堂塑造出來的!我不但在這裡成長,更在這裡認識了我的太太羅雪華,給予我們一個幸福的家庭。

當然,如今這個全職的事奉崗位,也是植根於多年來多位靈程深邃之牧長的諄諄善誘、及無數教會長者的指導栽培。

回想一九六六年在將臨期的一個星期五晚上,這個無知的小子跟著兄長,戰戰兢兢的第一次來到教堂參加詩班的練詩。我記得那是將臨期,因為當時第一首練的是《約翰宣言歌》。我感到戰兢,是因為自小在教堂中看到詩班員在行列中隊形的齊整,帶著那股莊嚴神聖,要參與其中,定然須要甚嚴格的挑選,詩班員有著一種特別的氣質,總教人感覺得是高不可觸的。但來到詩班當中,發覺無論是當時的部長馬朱兆平女士、指揮何獻蓂(當時是)會吏,或是任何班員,都極之友善,大家交談,更是非常輕鬆風趣。就此,打開了我在教會事奉的一道門!

多年來,在馬利亞堂主要的事奉是聖樂部和青少年部;也曾經在主日學部任教。從一個普通的部員,至非常全面的投入,出任各部的職員;當中經歷過多位英明的部長和領導人,其中包括馬沈慧芙女士、馬朱兆平女士、陳光耀先生、陳寥寶韶女士、趙永明先生、霍定濤先生、顏家慶夫人、包文光先生、王芷芳女士、黃約翰先生、盧健明夫婦、劉惠慈女士、劉惠靈女士等….. 深恐掛一漏萬的,唯望見諒!而往昔在各部中的同袍,更是多至不可勝數,無法在此盡錄;其中亦有若干今日經已回應了上主的呼召,加入聖品人的行列,在上主的禾場中作同工,甚感欣慰!我本人蒙上主和歷任主任牧者的不棄,在教會中擔任過聖壇侍從、司禱員、牧區議員和聖樂部長等,累積到不少非常寶貴的經驗,為將來的事奉奠下了穩健的基礎。

聖馬利亞堂確實是我屬靈的家!我在兩個幾月大便在此受洗。自懂事以來,從來沒有離開過教會-更應該說的是上帝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在教會成長的歷程中,一直有一股衝動,希望將來自己可以「做牧師」!但基於種種緣故,畢業後,父母親移民到加拿大,自自然然的便接掌了家中的業務,在商場中打滾了十年。回顧這些日子,深深體會到上帝十分巧妙的安排,給我機會,累積了不少人生和社會經驗。

這個事奉的念頭,是自己從來沒有打消過的。十年來,在個人禱告中,一直不斷的求問,這可否是祂的旨意?自己雖然不停在叩門,但現實卻告訴自己,自己正行在另一個方向,離開這條路更是越來越遠,上帝對自己可能另有打算!

豈料,當人以為是「絕望」之際,卻是上帝行動之時。這時,教會的領導層有了變動,林汝升法政牧師剛接任成為了我們的牧區主任。他對我在詩班中擔任部長的表現,相當「賞識」!一次,十分偶然的,他無緣無故的對我說,要向當時的白約翰會督舉薦,作『義務聖品』。但我給他的回答是,除非不作考慮,若要按立,我必選擇接受正式的訓練,作全時間的事奉。這條「不歸之路」就是這樣行出來的。非常感激林法政這位恩師;更感謝上主,如今二十七年的事奉,總算得是不負所託。

我在一九七九年進入崇基神學院接受了五年神學訓練,曾經應課程的需要,於八一及八二年先後在聖約翰座堂及聖士提反堂實習;及至最後的一年,則安排回到聖馬利亞堂實習。在受訓的過程裡,其中有一段日子,現主任鍾嘉樂牧師正在本堂擔任助理聖品,因大家年紀和家庭結構都甚相近,故此十分投緣,經常有交往;他夫婦倆給我們在家庭、學業和靈性方面,都提供了莫大的指導、支持和鼓勵。

畢業和按立後,首先被派到聖保羅堂任助理。這是一個『巨變』!新的事奉崗位,充滿了「離巢」的感受;又有如是「出嫁」了,要離開自己的娘家,面對新的挑戰,既興奮,又依依不捨。

我在一九八四年聖馬太日受按立為會吏,翌年同一日被按立為牧師。在聖保羅堂任職四年後,奉派到北角聖彼得堂出任牧區主任。又於一九九二年同時在教區辦事處出任為當時的教區總幹事徐贊生會吏長的助理。

我在一九九三年舉家移民到加拿大愛民頓,出任為剛成立的聖三一堂之牧區主任。原來寫下這生命中的另一頁,也是和聖馬利亞堂很有淵源。

一九九一年夏天,我接到本堂前助理謝博文法政牧師的邀請,希望我考慮到多倫多與他一起事奉,因此前往見工。在回程之前,突然接到前本堂教友楊嘉廉從愛民頓致電到多倫多,堅持我要到他那裡走一趟。原來他那時正在愛城出任會吏長,得知我有意思到加拿大事奉,而他的教區正考慮發展中文事工,故希望我能前往與他的主教見面。他是透過當時亦是在愛城的趙永明先生得知我的行程,給我聯絡上。如此,就在兩位昔日聖馬利亞堂的教友穿針引線下,我一家終於走向了另一個里程。楊會吏長的專長是「鄉下教會」(Rural Ministry),現在沙省的沙士加通教區擔任會吏長及牧養三間農村教會。趙永明先生多年來一直在加拿大標準局任職高級工程師至退休,於執筆時剛安返天家。就我個人而言,一家在上主恩手的引領中,內子仍以教琴渡日,而子女翹芝、翹熙都己有自己的事業,並已結婚,組織他們自己的家庭。

多年來,得蒙多位靈程深邃的牧長諄諄善誘、及無數教會長者的指導栽培,讓我投身於全時間的事奉,實在感激萬分。

百載時光,教會與時共進,深信在未來的歲月裡,聖馬利亞堂在她穩固的基礎上,必然繼續忠心肩負上帝對她所託付的使命!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