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聖馬利亞堂的日子〕的消息

黃福平牧師 (1892 - 1966)

發佈日期: 2012年6月05日
作者 : 王黃菊馨口述。馬幗英整理
 

黃復平,字福平,生於一八九二年六月十五日。祖藉江夏郡〔中原地區〕,後因蒙古入侵中原,先祖遷徙至廣東省花縣赤㘵村,為客家藉,一般稱客家人。

黃牧師八歲才啟蒙,就讀鄉村鹿坑信義會小學,五年後考入德華書院,十九歲畢業。一九一一年往南洋山打根讀師範,並供讀外文--德文和英語。一九一四年學成回國,入下芳村信義神學院。因歐戰爆發,該院停辦,轉往廣西靈山縣當教師。

一九一七年秋,中華聖公會倫主教巡視靈山區,黃牧師帶領學生前往歡迎,倫主教與黃牧師交談後,感到黃牧師是可造之材,因此保送黃牧師到廣州協和神學院供讀。成為優異生,五年後畢業。

一九二一年黃牧師與李恩賜女士在廣州救主堂結婚,証婚人為莫壽增牧師,男嬪相為慕容賢〔註:日後兩者皆被封為中華聖公會華南區主教〕。

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二日,黃牧師在香港聖約翰座堂被封立為牧師。在香港期間〔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七年〕,黃牧師先後侍奉於聖公會聖保羅堂和聖馬利亞堂。一九二七年冬,被薦往新加坡粵僑聖公會為主任牧師,一九三二年回國,派往廣西北海聖公會聖路加堂侍奉。

以下文章取自1949325日聖馬利亞堂祝聖聖堂特刊:

我與聖馬利亞堂--黃福平

一九二二年夏,聖保羅堂曹思楷會吏往英倫深造。秋,余方畢業於協和神學院,蒙教區常委會委繼該堂為主任宣教師。

任職以後,翌年兼辦聖馬利亞堂之晚禱會及查經班。是年十二月受立為會吏。一九二六年九月復立為牧師;旋又蒙委為聖馬利亞堂駐堂牧師。一九二七年新嘉坡粵僑堂議會請港區派牧師前往協助教務;平逐蒙派赴新嘉坡服務。當時,簡達才先生本擬在大坑購屋一間,以獻為聖馬利亞堂牧師住宅,因而終止。余在聖馬利亞堂服務僅及一年,教友熱心愛主,對余尤能合作,教務相當進展。回憶當送別會中,老教友鮑兆先生代表本堂,親贈大本羊皮金邊聖經一本,並親書:「一九二三年十月十四日聖馬利亞堂晚禱及查經班開幕紀念。鮑兆敬送。」盛意拳拳,永感不忘﹗余當日駐堂服務時,堂務及一切叙會探訪均由余主持,但主日講道仍由港區五堂牧師職員輪流負責,彼此交換講道。當時,又聯會出版一本靈鐸週報,刊載港區各堂堂務及發表各種證道論文,該刊為本港聖公會唯一最有價值之宗教刊物。

廿載如夢,而聖馬利亞堂新堂又告落成,當茲祝聖盛典,撫今追昔,主恩浩大,無限感頌﹗更願今後同心合力,再謀神國之發展,前途無限也﹗

 

一九三七年冬,教區派調黃牧師往中山石歧工作,打理基督堂。石歧政府因擴建馬路,把基督堂的前半截拆掉,留下半間爛屋。主日崇拜是在隸屬聖公會的華僑醫院三樓一間大房中舉行。日治時該醫院被日軍徵用。因此主日崇拜便改在別的教堂舉行。直到光復後,黃牧師前往香港,籌募建堂經費,在舊址重築聖堂。黃牧師親自晝則,繪圖,及監督,小小聖堂便慢慢地重現在人前。

一九四一年冬,香港被日軍佔領後,直到大戰結束,在那三年零八個月中,黃牧師沒有薪酬,只靠一些無定期的救濟款,一家九口生活因而陷入困境。

和平後,黃牧師先後把兒女全送到香港寄宿學校,他和師母留守石岐,文化大革命剛開始時,遭紅衛兵凌辱後,當夜辭世,享年七十四歲。黃牧師先後七代歸信基督。

黃福平牧師與師母,育有一子六女:、菊亭、菊芳、菊宛、菊馨、菊榮、菊英、菊如。

其中女兒菊馨,考獲護士資格,1960年與在聖馬利亞堂洗禮的王日華律師結婚;王律師結婚前未信主,但要娶得「牧師女」做太太,必需洗禮信主。當時他在政府工商署工作,不可能在婚前完成漫長嚴肅的慕道班課程,可幸他與當時聖馬利亞堂主任黃蒲霖牧師相熟,尋求幫助,黃牧師一口答應為他進行慕道速成課程,提示他一定要熟唸主禱文及使徒信經。婚後,王律師到倫敦進修,在英國時遇到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侍奉的白約翰牧師(Rev. Gilbert Baker後就任香港聖公會會督),他知道王律師欲接受堅信禮,便安排另一慕道速成課程,讓王律師正式成為聖公會教徒,。

王律師夫婦育下兩男三女,因居於港島西半山,全家均成為聖士提反堂教友,在教會熱心侍奉。十多年前,舉家搬往銅鑼灣區,竟就近聖馬利亞堂,自王日華律師2006年蒙主寵召後,王太與女兒紫虹隅然會重回聖馬利亞堂崇拜,想是懷念已在天父家的黃福平牧師與王日華律師。

 

王黃菊馨口述。馬幗英整理

2012年6月5日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