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知多一點點的消息

(十二)大祝謝文(上)

發佈日期: 2010年1月12日
作者 : 孔繁漢
 
 

(十二)大祝謝文(上)

孔繁漢

(一)前言

1. 一氣呵成的祝謝

  當我們在聖餐崇拜裡使用一九五七年版《公禱書》(俗稱「黑皮公禱書」)時,會發覺「聖餐崇拜禮文」(《公禱書》第一三七頁)採用的標題是「祝聖餅酒禮文」,英文是The Prayer of Consecration,由「牧師敬讀」。在此之前的部份,其標題分別為「啟應文」、「三聖哉頌」和「祝文」。

  然而在新編的《聖餐禮文第二式》第九頁,相應的部份稱為「感恩祝謝」,禱文名稱則為「大祝謝文」,從舊譯本的「祝聖」至《第二式》的「祝謝」,正是讓我們明白,猶太人昔日對於「祝聖」(consecration)的概念,其實就是感謝的意思。

  這「祝謝文」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感恩祈禱」,不只是一句「多謝」那麼簡單。它一方面是頌揚上帝(a blessing of God),特別感謝上帝的恩賜,因祂創造天地萬物,我們承認一切恩賜都屬於祂,也是給予我們的託付;另一方面更重述和宣告上帝配受頌揚的特定作為。就正如在七十門徒回來後,耶穌作出自發式的祈禱,也是由感謝開始,然後重述父上帝的作為。(參考《路加福音1021》)

  在《公禱書》裡,「大祝謝文」所包括的,實在不單是「祝聖餅酒禮文」,也包括啟應文、三聖哉頌和被譯作「祝文」的序文;故此,雖然下文將會為「大祝謝文」每部份詳細簡介,我們仍應視它們為一篇一氣呵成的禱文。

 

2. 聖經中的記載

  聖經中有關主耶穌設立「逾越節的筵席」,是記載於三本福音書──《馬可福音》、《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使徒保羅的《哥林多前書》則覆述『主的晚餐』(此名詞參閱《哥林多前書1120》);綜合福音書和書信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設立晚餐的程序,耶穌的四個動作是:(一)「耶穌拿起餅來」、「拿起杯來」,(二)「祝福」、「祝謝了」,(三)「就擘開」,(四)「遞給門徒」、「遞給他們」,而「祝福」、「祝謝」正是四個動作中的第二個。

  讓我們先看看這段祝謝禱文是怎樣從猶太及早期教會傳統發展出來的。

3. 背景一:猶太人的用餐禱文

當我們細讀大祝謝文的內容時,會發覺它與猶太人常用的用餐禱文甚為吻合。猶太人用餐中採用的禱文,先由主禮以「你們心裡當仰望主」請全體起立回應,然後請求會眾准許他代表他們祈禱:「我們應當感謝我們的主上帝」,會眾接著表示同意:「感謝讚美我們的主上帝是應當的。」這就是猶太人的祝謝方式berakoth。猶太人祝謝上帝所賞賜的,一方面是對上帝的讚美和感恩,以及稱揚上帝的聖名,稱頌祂為創造者、保存者和救贖者,另一方面,更是承認這些賞賜都本屬於上帝,因祂創造天地萬物,我們接受的乃是一項神聖的託付!

隨後,正如在一切節期的用餐一樣,猶太人藉此讚美上帝的創造,更感謝在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之中上帝的良善、憐憫和豐富的供應。他們回顧上帝的作為,並為以色列獻上禱告,深願上帝的國度早日來臨。他們用餐後是以主人與客人的對答作結,以表達他們讚美上帝的意願:

主人:「我們應當感謝我們的上帝……

客人:「上主之名當受讚美,永世無盡。」

主人:「……我們為著能在祂的仁愛中有份,我們讚美祂。」

客人:「願讚美歸於祂,因我們能在祂的仁愛中有份,並在祂的聖善中生活。」

禱文最後以全體會眾同聲回應「阿們」作結,此亦源自於猶太傳統,代表他們共同表達與確認參與禱文的宣告之中。

這樣看來,今天我們採用的大祝謝文,其實是以基督教的辭彙,將猶太人的概念演繹出來。

 

4. 背景二:希坡利陀的《使徒傳統》

早期的基督徒群體大致採用猶太用餐禱文大綱,然後作出修訂,特別加上基督克勝罪惡與死亡的工作。在第二、三世紀時,大祝謝文曾以不同形式出現,其中對後世大祝謝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是主後約二一五年希坡利陀(Hippolytus)的《使徒傳統》(Apostolic Tradition)

  希坡利陀是羅馬教會的長老(今稱「牧師」),當時教會未有劃一固定的感恩禮儀,更沒有大祝謝文,而是由主禮者(presider)主持,他所作的只是即興(impromptu)的祈禱。而希坡利陀為要復興基督教禮儀,保存教會傳統,於是寫下《使徒傳統》,教導教會當如何處理禮儀,不過他當時也說明,這不是唯一的做法,這是一個範例而已。

  《使徒傳統》中的大祝謝文大綱是:

1.序禱啟應(Sursum corda)

2.為上帝的創造、道成肉身及救贖感恩

3.設立聖餐(Institution)

4.追念基督受死與復活(MemorialAnamnesis)

5.奉獻餅和酒

6.祈求聖靈降臨(InvocationEpiclesis)

7.讚美上帝

8.全體以「阿們」回應作結

  《使徒傳統》是現存有完整大祝謝文的第一份文獻,一直收錄在埃及的Egyptian Church Order,直至二十世紀初才得到恢復獨立的著作身份。在二十世紀的禮儀改革中,《使徒傳統》得到重視,而羅馬大公教會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訂定的四式大祝謝文裡,其中的(乙)式便是以《使徒傳統》的祝謝文為藍圖再加修訂。

 

參考書目

Hatchett, M.J. Commentary on the American Prayer Book. New

     York: The Seabury Press, 1981. pp.349-378.

Miller, Charles. Praying the Eucharist: Reflections on the

     Eucharistic Experience of God. London: SPCK, 1995. pp.

     73-83.

Perham, Michael. New Handbook of Pastoral Liturgy. London:

     SPCK, 2000. pp.131-134.

Price, C.P. et al. Liturgy for Living. New York: The Seabury Press,

     1979. pp.185-209.

Shepherd, M.H. Jr. The Worship of the Church. Greenwich: The

     Seabury Press, 1952. pp.159-162.

 

陳衍昌牧師著。『對「聖餐崇拜禮文第二式試用本」之回應』(五、

  十、十四至十七)。《教聲》第八三三、八三八、八四二至

  八四五期。香港:聖公會港澳教區文字事業委員會,一九

  九二年。

鄭賀明牧師著。『教會崇拜的傳統-禮儀-教會崇拜的中心』。

  《港澳教聲》第三三四期。香港:聖公會港澳教區文字事

  業委員會,一九八一年。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