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的消息

11月30日訊息

發佈日期: 2022年12月03日
 

以教育為志業的傳教士: 班佐時牧師

Reverend Joyce Mary Bennett (二之一)

彭潔儀   (青少年部約書亞團團長)

對於聖保羅堂的教友來說,宣教是教會日常的事工目標之一,卻較少聽聞往海外宣教的工作;甚至可能會以為其他宗派的教會比我們做得多。然而放眼普世,聖公宗非常投入海外宣教,亦曾有不同傳教士奉召來港,香港聖公會才能在福傳、教育和社會服務上有今日的發展。感謝彭法政的建議,讓我們回顧聖公會的一些宣教足跡,啟發教友一起回應海外宣教的使命。

首先介紹的, 是班佐時牧師 Revd Joyce Mary Bennett 她是普世聖公宗第一位英籍女牧師、 也是聖公會在香港首次按立的兩位女牧師之一。 她在1923年生於倫敦。她的爺爺雖然未接受高等教育,以屠宰為業,但勤讀報章和基督教書籍,亦成為市議會議員服務社區。幼年班佐時特別喜歡聽爺爺說故事,逐漸形成了她侍主愛人和判斷是非的心。班佐時一家虔信基督,母親是主日學導師。二戰期間,班佐時就讀於暫遷牛津的倫敦大學,同時參與院校團契和基督徒學生運動,開始感受到上帝呼召她投身教育並往海外宣教。歷史本科畢業後,她取得教育文憑並先在中學當實習教師。她於1947年加入英國聖公會海外傳道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接受兩年聖經、神學和團契服事的培訓。1949年,她25歲時,被差派到香港,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任教歷史和宗教,並為宿生教主日學。她自認音樂感不足,廣東話的聲調對她是極大挑戰。然而她努力不懈地「半工讀」,上午當老師、下午做學生;由曹思晃師母教導廣東話,又找校工練習。她來港第二年便開始能講廣東話、第三年開始能寫中文。

班佐時於1961-62年返回倫敦進修神學, 回港後加入崇基學院教授宗教並兼任舍監。同年,何明華主教(其時稱爲會督,下同)按立班佐時為會吏,與較早被按立的黃羨雲會吏一同事奉聖多馬堂,當時英國聖公會仍未有按立女性成為會吏或牧師的先例。其後,她被安排任教於何明華會督銀禧紀念中學。

1965年,何主教差遣班會吏到觀塘的聖巴拿巴堂,並在該區籌組女校。她看見該區以新來港的基層家庭為主,學生多有經濟壓力,大多要完成中學便就業,所以特別注重英語、會計、打字、裁縫、廚藝等職業技能。學校以受過教育並能言善辯的殉道者St. Catharine of Alexandria命名。班校長以勇敢(Brave),溫婉(Gentle), 誠懇(Sincere) 為校訓,並以新約裡五位女信徒的名字命名班別:Mary, Martha, Dorcas, Priscilla, Phoebe; 取代甲、乙、丙、丁、戊予人高下之分的觀感。學校雖然取得工業中學的資助和設備,但班校長成功申請不在校名上加上「工業中學」,避免不必要的標籤。

面對當時重男輕女的傳統,班佐時校長非常關心學生,必須查明每一個缺課的原因。她曾親身到尖沙咀酒吧區尋找兩個離家出走的學生,最後她們也重返校園;老師也上行下效,在尋找缺課學生時揭發了不少家庭暴力事件。除了學術與技術,班校長也注重全人發展,鼓勵學生自發組織活動和學生會,培養她們的自信和領導才能。創校不出十年,聖傑靈女子中學已成為地區名校,為基層家庭提供優質教育,亦毋負其中文譯名「人傑地靈」之意。

反思問题 (宣教與我)

1. 班佐時牧師在教會裡成長,年青時便立志事奉上帝。你的孩子也會跟你分享上帝給他們的信息嗎?

2. 回顧我們的成長:上主塑造了我們的哪些特質?我們在持守哪些與周邊社會不一樣的價值觀?

3. 勇敢(Brave),溫婉(Gentle), 誠懇(Sincere) 在我們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怎樣影響我們的行事為人(doing and being)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