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的消息

10月8日訊息

發佈日期: 2025年10月11日
 

廣闊的胸襟

林振偉法政牧師

 

當全世界的人都把目光注視美國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或是中美的角力,又或是俄羅斯與烏克蘭已持續三年多的戰鬥,那麼,從巴勒斯坦加沙傳來的的消息,特別是以色列軍方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的轟炸,每天被槍傷或被餓死的人,其中很多是手無寸鐵的婦孺,但在今天還會有多少人關心,留意每天局勢的發展,又有多少人問到為何以色列的報復可以無日無之?他們說這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哪有不對?有甚麼可憤概呢?

其實,「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lex talionis ),這句話看來並無不妥,世上沒有那個民族不奉行這個「平等」的原則,中國人更有一句話說:「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足見其中的道理。以色列人早在摩西的時代已制定這條律法 ( 出埃及記21:24;利未記24:20;申命記19:21 ),但我們必須了解制定這條律法的本義和精神。所謂出於「平等」的原則,是要避免有人作出不對稱的報復行為,例如有人傷及自己的眼睛而令傷害自己的人失去生命作為補償,便違反了平等的原則。另外是要使普通百姓也有合法渠道向有權有勢的人取回公道,不致受到欺凌的時候,正義未能得到伸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正好作為建立文明社會的必須條件。然而耶穌要求信徒要有更大的胸襟 ── 不要與惡人作對。( 馬太福音5:39 ) 也不是說耶穌教人不要嫉惡如仇,而是他不希望見到有人採用「以暴易暴」的方式施行報復。

惡人固然令人髮指,但跟他「作對」是否就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呢?「作對」原文antistenai屬法律詞彙,所以「不要與惡人作對」也可理解為不一定需要使用法律手段或企盼官府為自己出頭。報復不一定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擁有廣闊的胸襟,比報復更收效。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 ( Victor Marie Hugo, 1802-1885 ) 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雖然胸懷所指的是人的志向,但試問一個人的志向是用上仇恨和報復去築起來,他的胸襟會有多大?期望以色列的為政者也有同樣一副廣闊的胸襟,放下仇恨,為世界締造和平,如此,他們的胸懷會是寬闊的,也才是上帝所樂意看見的。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