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禮儀的文化差異
林振偉法政牧師
早幾天的一個晚上,教會為記念基督設立聖餐,特別在崇拜中舉行「濯足禮」,有幸地今年有十二位大大小小信徒,願意「獻出」他們一對腳,讓牧者們為他們洗腳。我說「有幸地」不是隨便說說的,因為要邀請信徒願意讓牧師在崇拜中為他們洗腳,雖然是出於禮儀的需要,但當中也有其難為之處。
難為,不在禮儀本身,而是禮儀在表達上往往有其處境上的限制,那就是「文化」這關。二千年前的猶太人和羅馬人,出行時穿上的會是涼鞋,「洗腳」幾乎是每天都在做的事,也是僕人的本分。其實耶穌沒有必要為門徒洗腳,只是為了教導門徒謙卑的功課,便把自己當成僕人,親自為他們洗腳,「濯足禮」就是這樣開始的,只是二千年後的今天,這個不能缺的儀節就出現因「文化差異」而衍生的問題
── 為別人洗腳,會是令人感到難為的事。東方社會如是,西方社會也如是。一方面「僕人」再不是現代文明的東西,另一方面洗腳的或被洗腳的,總意味着彼此之間存在一份親暱的關係,跟原本的主僕關係,有着很大的差異,失去了原來「尊」與「卑」的意義。
但整個禮儀的中心思想離不開「尊」與「卑」的分別,用以教導信徒學習謙卑的功課,從而能夠彼此相愛。而為了不讓「難為」這個問題出現,便需要花點功夫,例如美國聖公會就有教堂用上洗手代替洗腳。我認識的一位神學教授John Kater,每年都會從美國飛來香港,在明華任教神學和聖公會傳統。他跟我說過他在南美巴拿馬教區事奉時,見過當地的牧者用上孩童賴以謀生的工作
── 曾幾何事在香港也出現過的,就是刷鞋,代替洗腳。就在「濯足禮」上,牧師會走到信徒面前,跪下來,逐一為他們刷淨穿在腳上的鞋子。
對於巴拿馬人來說,為別人刷淨鞋子是常見的,而且是低下層百姓獲取回報的工作,算是卑賤的,但很能表達耶穌為門徒洗腳所表達出來的那份謙卑。可是,同樣的事做在中國人的社會,特別是香港,所謂「刷鞋」便有着另一重意思,恐怕沒有人認為這是合適的。教會的崇拜禮儀有趣的地方,就是這裏:在不同的文化處境下,可有着不同的解讀。
當然能夠做到真實地重演「耶穌為門徒洗腳」還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