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期論禁食
林振偉法政牧師
每年的大齋期,大家總會聽到牧者勸導多作屬靈操練的功夫,特別是祈禱、禁食和行善的事。但要做到這些操練,困難嗎?特別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其豐厚的社會,禁食這件事,似乎講得容易,實踐出來,有點難度。其實自有教會而來,禁食的操練都是教會在教導上和真正的實踐上,常常出現很大的差距,從來未曾出現過成功的例子
── 除了在修道院修行的修士和僧侶。
禁食之難,在於理想和實踐中間有着各式各樣實際的處境問題。舉例說,早期教會很多信徒出生於奴隸階級,需要每天為主人付出勞力,特別是務農的奴隸,他們在田間工作,極需要從食物中獲取力氣。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一日三餐這個大家想當然的事,要到十八世紀末歐州工業革命開始才出現。在這之前,每人每日只吃兩頓飯,以今天的標準,他們早已行禁食的事。就是這一點,歷代教會都不斷作出修訂,從嚴謹的要求,逐漸走向寬鬆,又從大家必要做的,逐漸容讓個人因應實際情況選擇做上多少。今天我們都用上簡樸生活這個字,因為看重了精神的鍛練;當然,能實踐禁食還是好的。
這不是說教會對禁食的取態作出了重大的改變,而是更加重視信徒自身的意願,期待我們在上帝面前多去思考「門徒的代價」(cost of discipleship),好像幾位漁夫聽到耶穌呼召他們時,便立即撇下所有,跟從他。他們撇下的是使他們能果腹的魚獲,撇下的是一張張在家裏溫暖的床,和可抵擋風雨的屋子。撇下,表示他們願意約束自己認為應該得到的,去追尋還未看得到、捉得到的未來。
這不也是一種試探嗎?要勝過它,需要我們學習禁食,先從放進嘴裏的食物開始。魔鬼在曠野給耶穌第一個試探,不就是與食物有關嗎?耶穌勝過了,禁食沒有使他要用飽食來取代上帝的說話,倒讓上帝的說話給他能力去勝過饑餓,也因此勝過魔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