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的消息

11月20日訊息

發佈日期: 2024年11月23日
 

禮儀靈思(十四):認罪與赦罪

莫冠文牧師

最當會眾禱文結束後,標誌著聖餐崇拜的第一部分——「聖道禮儀」(the liturgy of the Word)暫告一段落;而第二部分——「聖事禮儀」(the liturgy of the Sacrament)則以「認罪與赦罪」作為開始。第二式聖餐禮文把「認罪與赦罪」放在這個位置,是要回應耶穌在福音書裡所教導的:「你在祭壇上獻祭物的時候,若想起有弟兄對你懷恨,就要把祭物留在壇前,先去跟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祭物。」(太5:23-24)由於聖餐禮是基督邀請我們參與他的自我獻祭,也是我們對上主所呈獻的感恩祭,因此,在獻祭以前處理我們與上主、與他人、與萬物甚至於自己的裂痕與敵對,並且達成和解(在稍後的平安禮中完成),是遵從主的教導。並且,上帝在舊約中屢次勸說以色列人要獻上聖潔無瑕疵的祭禮,而認罪與赦罪,就是使我們能完整地自我呈獻的必須。現在讓我們細細思考其中若干的啟迪:

「最慈悲的上帝」

吸引我們認罪的不是由於我們相信上帝是嚴厲的審判官和復仇者(雖然很多基督徒都這樣相信),而是因為上帝是「最慈悲的」。我們往往沒有好好思考這個「最」字,這表明上主的仁慈與接納超乎所有我們的認知。就如我在一本兒童讀物中讀到的:「上主的愛至少不會少於最愛我的人的愛。」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試想象一個最愛你的人,他/她對你的包容與接納,而上主對我們的愛至少不會低於那個人。相反,即使世上的人(甚至我們自己)都不能接納以及原諒我,但上主仍然能夠,因為他是「最慈悲的」。

「我們承認」

由於一般的聖餐崇拜我們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靜思我們的過犯,這就取決於我們平時有沒有操練對主赤露敞開。認罪並不是一個交卷、交功課,檢視我們有什麼做得好、做得不好,我們能夠拿到幾多分數;如果是這樣,我們仍然是把主看為是「考官」,但考生與考官之間並不存在愛。「承認」的意思,表明我們願意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無論是好或差、滿足或缺乏、期待或後悔等等所有的面向,都像主敞開,不是期待他評分或責罰,而是期望他來擁抱和改變。因此,我們坦誠「思想、言語、行為的過失」,「懊悔」與祈求「憐憫」不應是自我憎惡與自卑自憐,實則是在期待上主把我們扭曲的生命從新重整,因此應當是一個充滿著喜樂的盼望。

「賜給你們行善的力量」

聖奧古斯丁曾經說過「所謂的邪惡,只是良善的缺失;正如黑暗的出現,乃是由於光的缺席」。聖人用一個哲學的思維,來鼓勵我們相信生命裡面的良善本質;因此,當我們認罪過後,上帝藉著牧師來安慰我們,肯定如果我們坦誠認罪,我們的過犯和缺失都被赦免了(但並非不需為自己的錯失負責),但更重要的,是要賜給我們行善的力量,去彌補我們以至世界的缺憾,去建設一個更加符合上帝心意的人生和社會。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