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的消息

8月21日訊息

發佈日期: 2024年8月24日
 

禮儀靈思(十一):信經(上)

莫冠文牧師

 

上次我們講到關於在聖餐崇拜中宣讀聖言(聖經),是禮儀中第一部分「聖道禮儀」的高峰,代表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洗心滌慮、心清意潔地聆聽上主臨在我們當中對我們說話。而牧師為回應當天的讀經而作出的講道,則是對經文本身的深入闡明,並且作出適切當下處境的生活應用;務求令信徒能夠被聖經的說話所進入我們的心從而發生生活上的改變。

然而,當我們藉著聆聽聖言的宣讀以及牧師的講解,而聽到了上主的信息之後,我們在禮儀上又有怎樣的回應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信經」。

尼吉亞信經是在四世紀時由當時的教會主教舉行大公會議所商討制定的,(過程複雜,恕不詳述)自此以後就作為持守大公教會信仰者奉為準則的文件,也是今天大部分正統基督宗教所同意的信仰總綱,同時也成為我們在不同處境和文化底下重新詮釋基督信仰的重要資源。而在聖餐崇拜中(特別是主日以及聖日)誦讀尼吉亞信經,相傳是由查理曼大帝命令在其治下的教會群體中實行的,為了對抗當時流行的亞流派異端,後來隨著歷史的演進,就逐漸成為西方以拉丁語為主體的教會的普遍禮儀習慣。

前坎特伯里大主教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在《甚麼是基督教?》一書中提及,劣質宗教的特質是限制人的思想,禁錮人在一些僵化的教條之中,不鼓勵人開放地探索人生和宇宙的真相;相反,他認為真實的信仰應該是鼓勵人追求未知的真相,無論這種真相是關於人生、宗教抑或宇宙世界。

那麼,循環往復地誦念一部千幾年前的信經就正正陷入了教條主義的困境嗎?確實,信經在歷史上(今日亦然)曾經扮演過限制人們思想的角色,例如歷史上的教會只允許人在字面上理解信經,並把不接受某些教義的人定罪為「異端」並且加以迫害。但今天,聖靈已經引導許多持守大公信仰的教會以開放、包容、接納甚至虛心學習的態度去看待持不同意見者,那麼我們今天仍然強調誦讀信經,豈不是背道而馳嗎?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信經的條文,而在乎宣認信經之人的心態。信經的條文其實充滿著深度與解釋的空間(下回會再詳細分享),值得我們在不同的處境加以新的解釋和應用;而退一步說,即使是追求信仰的自由,但如果沒有基礎的知識和文字,我們是無法前往更廣闊的世界的。信經不是信仰的結論(更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小結)和法律,而是世世代代的大公教會基督徒信仰的起點和參照的資源,甚至是創新的動力來源。(待續)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