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靈思(十)- 愁悶有時 梁智偉牧師 現正在本港戲院熱播的《玩轉腦朋友2》,讓我想起它的前傳。《玩轉腦朋友》是迪士尼於2015年出品的動畫電影,主角是一位11歲,擁有快樂童年的女孩韋莉。電影的情節,一方面講述韋莉從原本居住的地方,搬遷到一個新環境,面對新群體時,在家庭、學業、社交等層面的轉變。另一方面,則巧妙地運用了五個具象化的情緒角色,演繹她在整個轉變過程之中的內心動態。他們包括阿樂、阿愁、阿燥、阿憎、阿驚,分別代表了樂、愁、燥、憎、驚的情緒反應。 這種具象化的處理,讓我們意識到,原來人是可以與內在的情感世界交流的。而透過這種細緻而具體的自我對話,我們會更認識自己的個性、喜好、價值觀等特質。其實,在基督宗教的靈修傳統之中,也鼓勵信徒多作靜思的操練,讓人深入靈魂之中,醒省意識和自我的核心。繼而在這個神聖空間之中,與慈愛之主相遇,聆聽祂的微聲,領受他的安慰和療癒。了解我們內在的情緒反應,正是其中一個進入此神聖空間的途徑。 電影情節的高潮,在於韋莉面對生活上的巨變之後,內在情感亂作一團,使她在家庭、學習、人際關係上面,都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在這個關節眼上,作者團隊編寫了一個精妙的設定,以剖析主角的內心動態。故事描述人內心存在着情緒控制的總部,當中有裝置承載着不同的核心記憶。而不同的記憶內容,以及相應的情感反應,會有機地結集在一起,從而組成每個人獨特的情感和人格。 然而,由於阿樂堅持要以開心快樂的情緒回應當下的困局,並且否定阿愁的存在價值,結果弄得一團糟。控制情感的裝置開始出現異常,回憶的板塊亦開始逐漸瓦解。當阿樂與阿愁離開總部,去收拾殘局之際,阿燥獲得了情緒表達的主導權,加上阿憎和阿驚的推波助瀾,令韋莉日常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後來,在千鈞一髮之際,阿樂放下了一直操控情緒總部的大權,讓隱匿在角落的阿愁接管大局,而這正是轉危為機的重要時刻。 當韋莉為着面前的困境,肯定自己內在憂愁的感覺,並向朋友和至親哭訴之後,她內在的情感世界,亦同時穩定了下來。更加美麗的是,經歷過這段刻骨銘心的暴風之後,一個新的回憶板塊出現了,而當中產生的情緒水晶球,由於混雜了愁悶、憤怒、憎惡和驚慌的情緒反應,令情感的色彩更加豐富斑斕。 有時,我們都可能像年幼的韋莉一樣,認為美滿的人生只容得下開心快樂,而將憂愁、憤怒、憎惡和驚慌等情感拒之門外,不屑一顧。然而,最終獲得的下場,可能只會是躁動的靈魂、分裂的人格和失序的生活。我們看看詩篇的作者們,他們都是真摯如一的人,都會將真實的情感世界,不論喜、怒、哀、愁,甚至憎惡埋怨,毫無吝嗇地向上主陳明。也正是這種如實的存在形態,使我們的情感、人格和生活體驗,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多姿多彩。我深信,這種生命的表達和體驗,才是值得我們回味的生命故事。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多久沒有和內在不同的情感對話呢?我們又能否如實地擁抱不同面向的自己呢?求慈悲的主幫助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