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的消息

2月21日訊息

發佈日期: 2024年2月23日
 

禮儀靈思(六):「憐憫頌」                                 莫冠文牧師

 

不進入大齋期,在聖餐禮儀中我們會在「求潔心禱文」後和「祝文」前唱頌/念誦「憐憫頌」(Kyrie Eleison):

求主憐憫!

求基督憐憫!

求主憐憫!

這短短三句的祈禱文看似簡單,實際上承載著深厚的信仰和歷史意義。「求主憐憫」(Kyrie Eleison)一辭出自聖經多處,猶以路加福音18:9-14耶穌設比喻所稱讚的謙卑稅吏向上帝所作的祈禱為經典;最早在基督徒禮儀中的正式指引可以追溯到第四世紀的《使徒憲章》(Apostolic Constitutions),在西方教會中,在六世紀由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y I)加以典範,成為拉丁教會聖餐禮儀的固定禮文,也載入公禱書成為聖公宗的通用禮文。可惜的是,第二式聖餐禮文只在大齋期和將臨期選用,因為這實在是一篇簡短但卻意味深遠的祈禱。我嘗試從三個方面去思想「憐憫頌」的意義:

(一) 坦承我們的無助

大齋期固然強調我們生命的不完美,甚至是對上帝以及對人的過失,藉著靈修、禱告、禁食或善行來修補生命的缺憾,以求力臻完善;唯我們的操練和修為常常會淪於對自我努力的盲目依賴,甚至對個人道德操行的自義以及對他人的裁判。

祈求「上主憐憫」並不是象徴性地顯示我們的謙卑,而是坦然地承認我們本性的軟弱和缺失;這種對自我不足的承認並不需要伴隨著對自我的鞭撻與貶低,也無需陷入自憐和自我憎惡,因為上帝原初的創造乃是美好,我們只是未達完善而需要他的同行與補足。我們需要上帝,無需掛鉤於自卑和消極的情緒;相反,上帝也需要我們,他需要我們對他的開放、需要我們對他的友誼、更需要我們對他發自情願的愛情,他乃是為此而創造我們。因此,承認我們需要他的扶助,實則是對他的同行的

謙恭但卻滿懷喜樂的邀請。因為上帝的赦免和憐憫,並不強調其譴責,而是建基於他的慷慨。

(二) 祈求上帝的介入

正如上述,「求主憐憫」並非必然帶來譴責與自卑,而是積極地祈求上主對我們的困境施以援手,從而離開我們的失敗而迎向上主同行所要走向的美善。但我們求上主介入之先,首先要求上主之靈光照,究竟我們的生命有哪些部分需要他的援助?這種光照首先需要我們有澄明之心,以分清我們表面的慾望和我們真實的需要的區別:表面上我們需要金錢、名譽、地位、物質、讚譽等等,但可能實際上我們需要的乃是被愛、被肯定、被尊重、甚或是找到意義等等深層的渴求;由於我們的迷惑,往往使我們往錯誤的方向追逐,從而不中標的。

找到內心真實的需要是第一步,隨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向上主呈獻,求他前來介入和轉化。

但我們更應當留意,不要把需要僅僅侷限在個人的領域,更應當留意的,是我們的鄰人、以至整個社會和世上所有人的需要。只把祈求上主憐憫的焦點放在自我,只會培養我們淪為一個自我中心的人。

(三) 期待開放的未來

然而,求上主憐憫的介入可以是與我們所想象的未來南轅北轍的。誠然,我們對自己、他人乃至世界的困境或許都有某種固有的期望和想象;這些想象或許是美善而正義的,但我們仍然需要保留足夠的空間,接受上主的介入所帶來的結果與我們的期望不盡相同。因此,求上主憐憫本質上是冒險的、是放棄自我的主導權的,但是我們應當相信,這種對自我掌控的放棄是要迎向一個屬於上主的未來,而上主的憐憫也應包含我們樂意追隨的勇氣。

我們似乎只在大齋期唱頌「憐憫頌」,但願這短短幾句的頌詞成為我們每時每刻的祈禱,滲入我們和世界的每一處。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