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的消息

1月10日訊息

發佈日期: 2024年1月13日
 
美感靈思(六)–美溢山林                                            梁智偉牧師
到吳煦斌這位香港作家,可能大家都會感到有點兒陌生。她的本名是吳玉英,丈夫為已故詩人也斯。 吳氏的作品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字裏行間,對自然均洋溢着真摰與簡樸的情愫。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為要配合城市化的步伐,移山填海的工程連續不斷, 以取得足夠的土地作城市發展之用。因此,很多山林及郊野土地, 漸漸的在地圖上消聲匿跡了。當時不少年輕作家,都特別關注隨城市發展而導致的環境問題,吳氏就是其中一員。 然而,她書寫的內容,並非只是流於浪漫主義式的想像, 更不是局限於環保主義式的化約。透過文字,吳
氏欲與讀者一同反省「自然」這個命題,並藉此重構人和自然的關係。
普世聖公宗的五大使命標記之一, 就是要致力保護受造物的整全性,以及維護地球的生命。 這點是我們身處香港的信徒,可能較少關注,卻是十分重要的議題。 故此,由本期靈窗開始,我會以連續三篇文章,與各位一同賞析吳氏三部短篇小說,並藉此作信仰的省思。
首先,我們來談談她的《 山 》。這篇小說的篇幅不長,角色也只有四個,包括尋山者、父親及兩個兒子。故事開始時,尋山者到訪了父親和兩個兒子所住的園子,並告訴他們,他的山在一夜間消失了,言談之間同時夾雜了一些自己與山的回憶。於此,山便成為了故事中一個很鮮明的象徵,指向那曾經擁有,現在卻已然消逝的自然環境,以及建基於其上的物我關係。從尋山者的口中,吳氏表達了她對自然的特殊嚮往,並處處流露着一份對於喪失的哀傷。故此,尋山者論述的山,是美麗卻夢幻的。而這個特點,也觸發了父親定意追尋心中嚮往之山的決心。所以,當父親聽畢尋山者的敘述後,就決定與兩個兒子,一同去尋覓那座如夢似幻的山。
然而,尋山之旅並非一帆風順,小兒子(故事的敘事者)越走越疲乏,腳因為崎嶇的路途而被劃破了皮,甚至由於未能妥善處理破損之處, 而引致傷口潰爛。不單是小兒子, 連大兒子也受不了旅程的艱苦,最後放棄旅程,一起返回自己的園子。 吳氏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一份回歸自然的本心,但實踐這份心思是困難的。回到園子後,大兒子陷入深沉的反省,小兒子則愛理不理的靜觀其變。然而,過了不多久,小兒子竟發現所住的房子,正慢慢地被外牆的大樹, 延伸到屋內的枝葉所毀壞。 這種反向的書寫,正正提醒人類,其實自然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死物, 更不是只會等待人們去尋訪或保護的他者。故事中延伸到屋子裏的樹,正是代表着自然界無窮的生命力。它突破了父子們建園子時劃下的地界,並以成長重劃屬於自己的領域。可能,在城市化的過程之中,人在不知不覺間,失落了自身與自然聯繫的部份。自此,人與自然便有了明確而不能逾越的界線。吳氏正是要打破這個二元的印象, 讓人類回歸自然之內,並藉文中各種意象,
邀請讀者一同探討人與自然那互相滲透,同時又突顯雙方他性的微妙關係。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作為基督的追隨者,又有沒有學習祂的榜樣,以上主的愛打破人世間各種隔閡呢?聖子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正是將這份逾越的恩典帶給這個世界,讓上帝自己、人及萬物之間的藩籬得以消弭,重塑彼此間緊密的關係。
當我們今天論及要關注環境問題的時候,《 山 》這篇文章亦提醒我們,並不要只顧享受自然帶來的快樂,或者只是流於思考怎樣利用自然資源,來維持我們現有的生活。其實我們也可以多走一里路,以開放的心懷,與土地、石頭、河流、動物和植物建立群體關係,視自己為其中的一份子,並努力嘗試投入在自然的環境中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人性才能在此關係中得以完全,從而展現天國在人間的美麗境界。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