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一分鐘的消息

禮儀一分鐘 (二十八) -- 聖士提反堂的苦路壁畫

發佈日期: 2012年3月12日
作者 : 吳克正先生
 

各位兄姊:每次當你踏入教堂時,你有否留意左邊牆上的「苦路壁畫」,你對這幅壁畫有多少認識呢?感謝吳克正弟兄為我們搜集此壁畫的一些寶貴資料,俾使各人有所瞭解。

在很多教堂裏,都設有耶穌受難苦路十四站,供信徒默想基督捨生的事蹟,一般都是各自獨立,用框一幅幅隔開的畫,但在聖士提反堂的入口內廳,卻在牆壁上,把十四站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統一的壁畫。這壁畫是深綠色底批盪及凹雕的白線半抽象式,是1956小學校舍建成時,建築師參照一幅世界著名法國畫家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的原畫而成。

馬蒂斯在72歲時(1941)患了腸癌,在法國南部尼斯附近的一個小鎮旺斯養病。在1947年他回應當地一位道明會修女的請求設計建造一所小聖堂及室內一切裝飾,他努力不懈用了四年時間,小聖堂在1951年完成,稱為旺斯玫瑰小聖堂,但廣傳為旺斯小聖堂或馬蒂斯小聖堂,(法文:Chapelle du Rosaire de Vence;英文:Chapel of the Rosary of Vence)

小聖堂內外是純白色,顏色玻璃窗有強烈地中海色彩,壁畫卻是黑白。他以老殘的身軀坐在輪椅上,用一把長木棍上油掃於黏在牆的紙上作畫,然後由高技術的工匠把黑線條轉化在(每塊12x 12吋)白磁磚上。

苦路第一站在左下角:耶穌在彼拉多前受審。第二站:耶穌肩負十字架。第三、七、九站都是描述耶穌體力不支而倒地。第四站:耶穌遇見了自己的母親。第五站:古利奈人西門負擔耶穌的十字架。第六站:一個婦人為耶穌抹面。第八站:婦女為耶穌痛哭。第十站:耶穌被剝去衣服。在壁畫中央三個站是最強形象,即第十一站:耶穌懸上十字架、第十二站:耶穌捨生、第十三站:耶穌屍體被除下,都有斜線指向焦點就是捨生的基督。第十四站:耶穌被埋葬。全畫採S形前進,一氣呵成,解決了在有限空間,創作出曠世傑作,馬蒂斯稱聖堂及所有裝飾為他自己全心向上主奉獻的禮儀行為。

 

有些教會為使信徒默想苦路(拉丁文:Via crucis)時有大盼望,更設有第十五站:耶穌復活(拉丁文:Via lucis),帶出「藉着十架引至光明」的信息(per crucem ad lucem---through the cross to the light)。聖士提反堂的苦路壁畫旁正設有這第十五站,猜想是新堂建成時(1965),張榮岳主任牧師要求建築師模仿馬蒂斯的筆法而作成的,表現出喜悅的新生命,富有巨大意義。到1995年本堂主任牧師曾國偉會吏長請招練俊牧師為聖畫加上釋義。

(註:讀者若要觀賞旺斯小聖堂的video,可上網上linkhttp://www.mrulster.org/2010/05/henri-matisse-masterpiece-chapelle-du.html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