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的消息

堂史〔創堂至1972年〕

發佈日期: 1972年9月01日
 

二十世紀初,香港東區,銅鑼灣一帶,地僻人稀。現之大坑原設有晏氏居留院,院中有婦女數十名,附近亦稍有居民。倫會督 (Bishop Lander) 為該處有設立教堂之必要,遂於一九一一年以九百六十元向政府購得現有堂地,又以三千五十元建築堂所,連堂內設備共耗五千餘元:該款乃由安立甘差會撥捐四千元,其餘由倫會督及熱心兄姊捐出。

倫會督設堂之動機,原為晏氏居留院之婦女及灣仔之女教友敘集而設,故名聖馬利亞,以聖母為婦女範式。初期教友,除婦女輩外,有楊三、鮑兆、蘇華及其眷屬等數十人。當時堂務不緊,堂所簡陋,主日講道,由各堂牧師傳道兼理。

一九一四年歐戰爆發,晏氏居留院他遷到九龍,地方頓形荒涼,堂務殊受影響。戰後,東區漸趨繁榮,必士小姐 (Miss A. M. Pitts) 開辦主日學,傳道推進漸複,教友日增。

一九一八年教區且委聖士提反堂牧師李求恩〔後任會吏長〕兼理本堂,堂務日益發展。一九二零年堂議會成立,教會之輪廓遂成。

一九二三年十月,黃福平任聖保羅堂宣教師。兼理本堂祈禱及查經班等工作,主日講道仍由五堂職員輪任。一九二五年黃福平封立為牧師,派駐本堂,但翌年冬又被派赴新嘉坡服務。當時,教友已增至五百餘名,何明華會督鑑於聖馬利亞堂有獨立發展成為牧區之必要。一九三四年委李求恩牧師繼為堂主任,專責堂務。

時主日崇拜赴會者日眾,堂所不敷容納,且年日久遠,建築頹舊,遂發動改建新堂。李牧師精心策劃,努力倡募。教友簡達才先生個人慨捐二萬元。以為倡導,眾兄姊益加興奮,於是組織籌委辦,選簡達才、周懷璋、黃雪卿諸兄姊十餘人為委員,分負募捐建築等責。預算新堂建築費五萬元。籌募經年,中因世界經濟不景而有所頓挫,但蒙神引導,翌年,所募捐款已半矣,遂於一九三六年興工。是年七月十二日由簡達才夫人行動土禮,十二月十九日由莫壽增會督主持奠基典禮。因工程浩大,建築歷時凡十五月,至翌年十二月廿四日由何明華會督主持開幕大典,巍峨高偉之聖堂,遂告落成,而聖馬利亞堂教會之基礎亦以穩奠。

當時教友已增至二百餘名,惟一部份建築費極待償付,本擬續籌清理,俾得早行祝聖。旋以一九三八年中日戰事爆發一九四一年香港亦告淪陷,李牧師回國服務,堂務交由李應標牧師負責。

香港淪陷後,社會秩序混亂,民生苦甚:牧師撫慰教友,艱苦維持,堂務未嘗一日中斷。迨戰事結束,香港光復,建堂債務,復得某隱名教友捐助一萬二千六百元,其餘債項,隨亦清理。

一九四七年李應標牧師調職,許碧璋牧師繼任;於次年正月許牧師奉派赴美考察教務,由馬田牧師暫代,八月許牧師回港,堂務大加刷新。

一九四九年三月廿五日舉行隆重之祝聖大典。〔詳情參閱聖堂祝聖特刊文章〕。是年秋,在副堂開辦附設幼稚園,園務發展迅速,成績頗著。為配合堂務之發展,及適應幼稚園之擴充,有急謀籌建牧師住宅必要,一九五二年遂有籌建牧師住宅委員會之組織,並擇定本堂背面之山地為建築地址,且請由建築師繪製建築圖則。         

一九五三年六月許碧璋牧師奉調吉隆坡,七月初張綠薌牧師被派主理堂務深得教友愛戴。      

幼稚園校舍暨牧師住所之興建,遂於七月底動工,至翌年春工程完竣。新廈樓高三層,下層用作辦公室,二樓為課室,三樓為牧師住所,於是聖堂與學校之辦公室互相關擊,公務處理,益稱便利。此後,不但牧師有適宜之住所,且可容納更多之學生,對會務推進,裨助尤大。

昔日聖堂只設置鋼琴,用作彈奏頌聖樂曲,但為增強崇拜之莊嚴氣氛起見,值理同人早有購置電風琴之議,只因本堂經濟所限,久未實現,一九五三年抄,藉本堂已故值理馮安先生之力,復蒙何賢、何添昆仲慨捐二萭二千餘元購置電風琴,以紀念其先人。獻琴禮於翌年五月底舉行,從此,當主日崇拜時,和諧悅耳之琴聲,洋溢於聖堂內外矣。

一九五四年秋,張綠薌牧師因赴美深造而辭去本堂主任牧師之職,時適黃蒲霖牧師由英返港,隨即受何明華會督選派繼任本堂主任牧師。九月廿六日舉行派職典禮,並於是晚舉行歡送張牧師及歡迎黃牧師聚餐大會,參加教友極眾,盛況空前。

本港近年人口劇增,就學人數日眾,故兒童升學頗感困難,本堂解決幼稚生升學問題,乃於是年九月創辦小學,先設一、二年級,在新廈二樓上課,此乃本堂設立小學之始。

本堂除主任牧師外,尚有義務聖品人協助講道工作,值理同人以鍾仁勇會吏與黃乃漢會吏在本堂義務工作多年,貢獻殊多,遂向何明華會督推薦,晉封兩位為牧師,多蒙神恩,鍾黃二位會吏遂於一九五五年十月三十日在聖約翰堂受封為牧師聖職,誠盛事也。

翌年一九五六年,本堂小學依照計劃逐步發展,從二年級擴充至三年級,因課室不敷應用,遂分為上下午班,交替上課。黃牧師與各值理有見及此,認定籌建新小學校舍,實刻不容緩,又以東院道口斜坡空地接近本堂,為建新校之理想地點,隨即向政府申請,幸蒙政府慨允贈地一萬方呎,於是展開籌備工作,在黃蒲霖牧師及籌建委員之領導策劃下,一切均順利進行。至一九五七年新校建設圖則批准,建築費約需六十萬元,本堂已籌得款項十餘萬元,復蒙政府允予免息貸款四十二萬元,乃於一九五八年初興工建築,同年三月廿五日舉行奠基典禮,其間雖因地基工程浩大而稍延時日,但終於一九五九年二月全部工程宣告完竣。一座氣宇巍峨,設備完善之新型校舍,遂挺立於東院道口。

新校舍樓高七層,分設十二個課室,上下班共可容學生一千餘人,並有大禮堂、校長室、教職員辦公室、圖書室、音樂室、家政室等,並附設一運動場。一九五九年九月廿五日舉行新校舍奉獻典禮,由何明華會督主持,並由教育司高詩雅先生揭幕,儀式隆重,嘉賽盈堂,情況盛極一時。

一九五九年八日抄,黃蒲霖牧師應邀赴星馬教區佈道,離職期間由曾紀岳會吏長暫代堂務,至於小學校務則由校務委員馬炎璋會計師署理;是年十二月初,黃牧師回港復職。

自本堂小學新校舍落成後,校務紛繫,黃牧師年來除主理堂務外,並須兼理校務,誠恐顧此失彼,在一九六一年八月謝博文會吏由美學成回港後,即蒙神引導於九月初由何會督委派至本堂協助黃牧師。謝會吏蒞位後,對本堂各部聖工助力至多,尤以青年部在其領導之下,朝氣更形蓬勃。至一九六二年四月廿九日受封為牧師聖職,誠非倖致。

一九六二年慶祝本堂五十週年金禧紀念,特將聖堂內外粉飾一新,並在聖壇前裝置彩色玻璃聖像,莊嚴美觀,兼而有之;十一月十六日下午六時半舉行金禧紀念感恩崇拜,同時由何會督主持聖像奉獻禮,以昭隆重。是晚並在小學禮堂舉行盛大感恩聚餐,赴會者五百餘人,翌晚又在副堂舉行金禧紀念遊藝大會,藉資慶祝。

同期,本堂同人深感小學畢業生升學困難,展開籌備在小學側興建七層英文中學新校舍工作,奠基於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由何明華會督主禮;至六四年九月七日新校舍正式落成,隨即啟用。而開幕禮則於一九六五年三月廿五日舉行,敦請教育司憲簡乃傑主持揭幕,何明華會督主持奉獻。

一九六三年七月本堂義務聖品黃乃漢牧師出國,又六四年八月助理聖品謝博文牧師調識元朗聖馬提亞堂,而教區旋調派鍾仁勇牧師為本堂義務牧師,襄理堂務。

六五年值中學建校計劃告一段落,校舍正式開幕啟用,黃蒲霖牧師飛美國渡假,堂務由張綠薌牧師暫代,馬炎璋先生則代監督學校職責,迄是年十二月份黃牧師休假完畢為止。黃牧師離港期間得葉敬熙牧師蒞任本堂助理聖品一職,葉牧師於六六年七月返加拿大,旋由何獻蓂會吏接任。何會吏與本堂關係殊深,與青年輩更為諗熟,修讀神學前,曾歷任堂值理,領帶詩班、少年部等工作。

一九六七年雖云香港時局稍覺變幻,可茲紀述者仍多;計五月間黃蒲霖主任牧師榮休。黃牧師主理堂務凡十三年,貢獻良多,發展堂務,拓辦教首,際茲榮休,牧區教友甚或鄰近坊眾,俱無限億念,依依不捨。是時由何獻蓂會吏出任主理聖品職務,而何會吏旋晉封為牧師。

翌年,何獻蓂牧師赴英深造,五月間教區調派彭榮昌牧師接任為本堂主任牧師。接任後,堂務復邁向新階段。工作積極,對教友之聯絡,至為重視,並倡導多種事工。因而屢次舉行聯歡聚餐、園遊會、夏令會,使本堂與教友間之連繫,益臻緊密。一九七零年三月假座下亞厘畢道會督府舉行園遊會,極一時之盛。

彭牧師履任之初,復得鄭賀明會吏出任本堂助理聖品,而鄭會吏與本堂義務聖品李冬青會吏於是年七月晉封為牧師。同年八月本堂義務聖品鍾仁勇牧師離港赴加拿大。六九年八月鄭賀明牧師調任,助理聖品職務由陳衍昌會吏出任。

一九七二年乃本堂六十週年紀念,各部同寅悉力以赴,新猷盡創,如成年部創辦每月一次之聯歡茶會,藉以聯絡教友感情;慈善部拓展教友醫療福利工作;音樂部、青年部、本堂中學詩班及基督徒團契聯辦歌頌崇拜暨綜合晚會;婦女部、探訪部合作辦退修會;婦女部及青年部合籌慶祝母親節;青年部、主日學部分別辦夏令會。此外中秋茶座、旅遊講座、環島旅行、教友退修會、六十週年堂慶綜合晚會,及各次的聚餐會等不勝枚舉。此中活動,每見多部門之合作,男女合力,老幼融洽,無分彼此,有以致績,當非異數。由此觀之,堂內事務,得主引領,榮耀歸於上帝。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