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60期刊 - 將臨期的聖樂特色 - 楊欣諾(香港聖公會教省音樂總監、聖約翰座堂音樂總監)

教會的禮儀年以將臨期開始,一方面重溫耶穌降誕前在聖經中所記載的事件:童貞女馬利亞聞報、聖約翰為眾人施洗等事蹟,讓我們再次懷著盼望,迎接救主基督降生成人;另一方面,我們作為基督徒,也不斷地期望著上主的第二次來臨。

2023年12月15日

教會的禮儀年以將臨期開始,一方面重溫耶穌降誕前在聖經中所記載的事件:童貞女馬利亞聞報、聖約翰為眾人施洗等事蹟,讓我們再次懷著盼望,迎接救主基督降生成人;另一方面,我們作為基督徒,也不斷地期望著上主的第二次來臨。

雖然將臨期與大齋期一樣,是懺悔節期(PenitentialSeasons),但在此節期中不乏喜樂的盼望。正因為將臨期比大齋期較多喜樂的「成分」,故在西方教會傳統裏,我們仍然會使用「哈利路亞」作聖餐崇拜中的福音前歡呼。但為了保留其懺悔節期的氣氛,除了主要慶節外,在將臨期中的聖餐崇拜都不會使用榮歸主頌。

早禱崇拜方面,聖頌的使用也有一些習慣。教會傳統經常將夜課(Matins)的讚美頌(Te Deum)與聖餐崇拜的榮歸主頌連上關係,在懺悔節期都不會使用。取而代之,應該使用取自次經三童歌的萬物頌(Benedicite opera omnia)。歡呼頌(即詩篇第一百篇)也應留待將臨期過後才使用,並以以色列頌(Benedictus)代替。

談及將臨期的晚禱,不得不提將臨期大對經。對經(antiphon)是在詩篇或聖頌前後唱頌的經文。在將臨期的下半部分,教會傳統上以一系列稱為「將臨期大對經」(Great Antiphons)或「O」字對經(O Antiphons)作為晚禱尊主頌的對經。每首對經都以同一個旋律公式去譜寫。

根據羅馬禮儀,以下是七首將臨期大對經使用的
日期及其拉丁文首句:
12月17日:噢,智慧啊……(O Sapientia)
12月18日:噢,上主啊……(O Adonai)
12月19日:噢,耶西之根啊……(O Radix Jesse)
12月20日:噢,大衞之鑰啊……(O Clavis David)
12月21日:噢,升起的旭日啊……(O Oriens)
12月22日:噢,萬民的君王啊……(O Rex Gentium)
12月23日:噢,以馬內利啊……(O Emmanuel)


中古時期在英國流行的梳林禮儀(Sarum Rite),大對經由12月16日便開始使用,並在12月23日使用第八首對經「噢,童貞中的童貞」(O Virgo virginum)。這個特別習俗的足跡仍可見於1662年《公禱書》的教會年曆內。

將臨期間,西方教會亦常唱頌將臨期散文詞(Advent Prose)。內容主要根據以賽亞書不同的段落編成,集中於教會傳統教導的「四件末後的事」(The Four Last Things,即審判、死亡、地獄、天堂)中的「審判」題材。第三節特別提到「見證」,也是將臨期其中一個主要的題材:施洗聖約翰作為基督的見證。聖公宗高派傳統及天主教會都在將臨期中唱頌此散文詞。音樂來自素歌傳統,在不同歌集都能找到這首散文詞的曲譜,例如《日用經歌集》(Liber Usualis)。筆者在英國留學期間,曾參加不同宗派、不同禮儀傳統的崇拜。例如在聖公宗高派傳統的倫敦喬爾般區聖奧古斯丁堂(St Augustine ’s Kilburn),他們在每個將臨期主日,都以散文詞作為進堂詩。在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也有唱頌將臨期散文詞的傳統:在每個將臨期主日頌唱聖餐崇拜開始前,詩班會在聖堂門口與領唱員一起唱頌其中一節。

讀者們不難發現普世聖公宗很多聖堂都會在將臨期及聖誕前夕舉行歌述崇拜(Carol Service)。其實「Carol」一詞並非純指聖誕歌,該詞源自中古時期的英國,可指與聖母或聖誕節有關的歌曲。稱為「Carol」的樂曲都有一個既定的曲式:副歌(burden)開始,隨以「詩節」(verse),再回到副歌,梅花間竹地輪流歌唱。及至十六世紀後,該詞才分別出來專指聖誕歌曲。現時仍有不少地區,稱不同節期的歌述崇拜為「Carol Service」,例如將臨期歌述崇拜(Advent Carol Service)、升天節歌述崇拜(Ascension Day Carol Service)等。以英格蘭聖公會為例, 《公共崇拜》(Common Worship)就有提供不同主題的將臨期歌述崇拜經課,包括對真光的期盼、上主的先驅者、上主作王與天國等。在這個聖樂資源如此多姿多采的將臨期,讓我們以天父所賜給我們的音樂恩賜,預備我們的身、心、靈,以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