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與得(二)–物我之間 梁智偉牧師
上帝賜福給他們(人類),上帝對他們(人類)說:「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創世記1:28)。
以上經文一方面表述了上帝創世工程的完滿結束,但另一方面卻標誌著人類與萬物漫長之從屬角力的開始。經文中的「治理」,其原文有承擔的意思,強調人類作為上帝經營大地萬物的管家,是要忠於我們的創造主,並善用和善待祂交給我們的一切資源。作為管家,我們有責任把上帝交付的萬物打點妥當,卻不可凌駕了上帝而充當了主人,亦不能讓物質牽著鼻子走而淪為物慾的奴隸。在「捨與得」的第二章之中,區祥江博士引導我們省思人類與大地萬物的關係,並重申大地管家的職責,使物我之間,回歸從屬有置。
區博士由囤積開始說起。有時我們不願捨棄或過於強求身外之物,是基於對安全感和優越感的過份渴求。這種強烈的渴望甚至會成為一種誘惑,如鬼魅般糾結著心靈,把我們想要的東西偽裝成需要的物事,以進一步刺激和合理化我們的物慾。漸漸地,我們會以為自己成為了萬物的主宰,僭越了上帝的寶座。但可悲的是我們卻反被物質所操縱,讓物件成為了我們的主人。因此,這一課旨在釐清什麼東西是人所需要的,什麼物事只是基於物慾而想要的。希望藉此能幫助我們分辨生命的優次,作上帝忠心稱職的管家。
文中提到一個頗值深思的例子。一個愛好攝影的人,當然會渴望擁有性能佳、外觀美的相機和鏡頭。不過若細想一下,攝影器材其實只是工具,對於一個攝影愛好者來說,能拍到好的相片才是最終之目的。然而,在我們生活的處境中,往往會將工具和目的本末倒置。
於是,竟有人終其一生追逐名利,獲得了各項功勳名銜,卻冷落了家人,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至死也未能化解。
就此問題,區博士建議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幫助我們整理人生各項追求的優次及取捨。扼要論之, 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個層面的需求,即生理(physiological)、安全(safety)、歸屬感(belonging and love)、自我價值(esteem)和自我成全(self-actualization),由最基本的生存所需,到最高層次的成就自我,層層遞進,缺一不可。若我們把穿衣保暖的生理需求(藝術追求除外),錯置於肯定自我價值甚至成就自我的層次,物慾便有可能由於過渡的刺激而被放大,我們便會較易掉進本末倒置的陷阱。所以,這個理論有助我們梳理所追求的物事,應置於哪一個層面,從而破除魔鬼的迷障,使物我的關係井然有序,讓我們能妥善管理並享受上帝賜予的豐盛資源。
各位弟兄姊妹,什麼是我們需要的物品?什麼只是我們想要的虛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