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的消息

8月5日訊息

發佈日期: 2020年8月07日
 
捨與得(一)                                                                梁智偉牧師
 
由於教堂準備進行大維修工程,牧者同工都要在動工前收拾個人物品,以配合工程的進行。在我整理書架的時間,信手拈來一本區祥江博士的作品《因為捨棄才能得著》。區博士現於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輔導科,對個人成長、男性輔導及靈修操練等課題,都有深入的研究。我喜歡閱讀區博士的書,因為他用字直白,沒有艱澀苦悶的概念,卻能把主旨娓娓道來,令人感到寧謐安穩。而本書由探討收納雜物的原則,延伸至人生優次的選擇,旨在幫助我們重新校正人生的焦點,提醒我們這些現代的都市人:「我是誰」(being)其實比「我擁有什麼」(having)更為重要。相信深入地閱讀本作品,對我們的屬靈成長均有所裨益。因此,在本主日及往後的靈窗分享中,我會一連五次跟隨本書的脈絡,與大家分享「捨與得」的藝術。
 
《因為捨棄才能得著》的第一章談到何謂捨、何謂得。首先作者界定了一個前設,就是我們能夠佔有的空間,不論是物理空間或心靈空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無論是生活或心靈,若不減掉一些次要的物事,便不能添加一些更重要東西。而作者亦提出,我們想不斷增加擁有的東西,原因是為了提升安全感和成就感。這個目的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若過份依賴擁有「身外物」來確立自我價值,便會容易養成「囤積」的惡習。過多的物事將會填塞我們有限的物理和心靈空間,使我們沒有餘裕去盛載或接納新事物。
 
所以,我們便要學習捨棄,但卻是知易行難。區博士指出其中的徵結,在於每當要捨棄一件物件,我們都會害怕。而使我們慌惶的其實並不是捨棄本身,而是永遠失去該物件的惘然。不過若深思一下,捨棄並不等於完全失去,只是我們與物件的關係改變為另一種型態而已。例如我們可以把有紀念價值或有用的東西轉送別人,那麼它的價值便會繼續傳承下去。另外,一些我們珍惜的東西雖然被捨棄了,但在我們的記憶中、心底裡,卻印刻著甜蜜的回憶,這些令心靈悸動的感受都是不能抹煞的。
 
另一方面,得著亦不等於真正擁有。例如我們買了整個書架的書籍,卻任由它們塵封多年而鮮有翻閱,這樣就算多麼精妙的作品都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作者提醒我們,真正的擁有不在乎數量,而在於與每一件東西建立的密切關係,不論人或物也是如此。
 
本書的第一章讓我們反思,作為上帝的管家,我們有沒有善用和善待祂所創造的一切?
 
我們買回家中的物件,是否只為了一時的衝動,及滿足虛假的成就感,而放在家中的一角讓它被冷落,然後漸漸被遺忘?
 
我們人生中真正需要和值得持守的又是什麼?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