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本主日)所選讀的「福音經課」是︰ 《馬太福音》18:21-35 不饒恕人的惡僕 21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夠嗎?」22耶穌說:「我告訴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23因為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24他開始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萬他連得的僕人來。25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下令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以及一切所有的都賣了來償還。26那僕人就俯伏向他叩頭,說:『寬容我吧,我都會還你的。』27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28那僕人出來,遇見一個欠他一百個銀幣的同伴,就揪著他,扼住他的喉嚨,說:『把你所欠的還我!』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我會還你的。』30他不肯,卻把他下在監裏,直到他還了所欠的債。31同伴們看見他所做的事就很悲憤,把這一切的事都告訴了主人。32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33你不應該憐憫你的同伴,像我憐憫你嗎?』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司刑的,直到他還清了所欠的債。35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 本主日的「福音經課」記載了彼得向耶穌基督請教一個問題--「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第21節) 彼得自己對此也提出了一個答案︰「到七次夠嗎?」(第21節) 彼得的答案比當時的「經學教師」(拉比)的標準答案(饒恕別人3次)更為寬大。彼得的答案是「標準答案」的雙倍再加多一次。也許,彼得正期待得到耶穌基督的稱許讚賞。 但耶穌基督的回應是︰「我告訴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第22節) 當然,耶穌基督的真正意思不是字面上的490次(70X7),而是不斷的寬恕。(「七」含有「完全」的意思) 接著耶穌基督說出了『主人饒恕欠他「一萬他連得」的僕人,但那位蒙主人饒恕的僕人竟然不肯饒恕祇欠他「一百個銀幣」的同伴』的比喻故事(23-34節) 若按耶穌基督時代的貨幣價值計算,「一萬他連得」大約相等一名工人164年的工資,而「一百個銀幣」大約相等於一名工人100天的工資。兩者的價值相差極大。雖然,不肯饒恕同伴的僕人和同伴對債主所懇求的內容完全一樣「寬容我吧,我會還你的」(參第26節及第29節)。主人願意饒恕僕人,但僕人卻不肯饒恕同伴。 「第35節」記載了耶穌基督的「結論」︰『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 這也呼應了耶穌基督在《主禱文》中的教導--『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或『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路加福音》11:4) 「反思的問題」如下︰- (1)我們有沒有從心裡饒恕我們的弟兄姊妹? (2)如何去區分「從心裡不斷地饒恕」和「縱容」呢?兩者有何本質上的不同? 節期與靈修(四十三):會眾禱告 香港聖公會教會政策文件導向委員會 門徒訓練小組 在主日崇拜中,會眾禱告扮演了十分特別的角色。一方面,信徒獻上禱告,回應剛宣告的聖言給予會眾的教導,並陳明信徒群體的關注與需要──結束了崇拜中聖道禮儀的部分。另一方面,信徒以奉獻自己的禱告回應上帝,也令我們聯想起將開始的聖餐禮儀;信徒同樣以奉獻餅酒作開始,進入上帝轉化我們生命的奇妙奧蹟。奉獻自身成為崇拜者生命轉化、回應上主的法門。 早期教會的大祝謝文,也有包含代禱部份。大祝謝文丁正是參考四世紀St Basil的大祝謝文,當中有為 教會、為當地群體、天氣、信仰群體及離世聖徒代禱的元素等。會吏在崇拜裏其中一個角色,就是代表教會和會眾獻上禱告;今天我們也會邀請信徒擔任這角色。由於代禱員不是為自己祈禱,是代表全體獻上禱告,因此禱告的範圍應廣泛,既涵蓋當日經課聖言對教會的教導與提醒,又回應教會、社會和世界的需要,另外,作為聖徒相通的群體,我們為此時此地的信徒禱告,也為已故進入永恆國度的眾聖徒禱告。 主禮適宜在會眾禱告開始時領禱和結尾時作結,這代表了由牧者帶領會眾同心合意地集體禱告。代禱的位置方面,一般會選用讀經臺,亦有不少禮儀學者認為代禱員既然作為會眾的代表,他/她站在會眾當中禱告,更為合宜。總括而言,會眾禱告是全教會以禱告對上主聖言教導,獻上的回應。在進入奉獻禮之前,讓我們也準備獻上自己,回應聖言,以聖言為路上的光,踏上人生路。 默想 1. 會眾禱告不一定選用禮文書的各式代禱文,嘗試根據主日經課,撰寫一篇啟應代禱文,作為靈修操練。 2. 你對代禱員站在讀經臺上和站在會眾之間代禱有何想法?你比較贊同那一種?為甚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