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公會聖路加堂

關於聖路加

 

聖路加日 10月18日

從保羅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列舉猶太籍傳教人員時,我們見不到路加的名字,相信他是首批非猶太裔基督徒。根據聖歐瑟伯的記載,路加是安提阿城的醫生。他追隨保羅到各處傳揚福音,對於保羅的傳教事業,貢獻了不少寶貴的協助。路加是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作者,因此教會傳統尊稱為聖史。

路加福音詳細記載了馬利亞聞報、馬利亞探訪表姐伊利莎伯、耶穌基督降生、天使歌詠等獨有事跡;福音書中「好撒馬利亞人」、「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富人和拉撒路」這些比喻都扣人心弦;在十字架上,耶穌寬恕了右邊的死囚,應許他同在樂園。在他筆下的耶穌基督柔和、謙卑,教會傳統上以有翼的牛作為路加福音的標記。

學者相信路加慣用希臘文,因為他的兩卷書函希臘文行文流暢;並有好些獨到的醫學詞彙, 對於將福音傳遍羅馬國境、希臘文化所到之處至為關鍵。而兩卷書均以提阿非羅大人為收信人 – 提阿非羅可能是當時某位賢達;亦有可能是後世各位「蒙主所愛的人」(Θεόφιλε),包括我們!使徒行傳是教會初創時期的唯一參考文獻,記錄了聖靈如何籍著使徒廣傳福音、保衛初生的教會。

當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後,隨即被押解往凱撒利亞,並前往羅馬向皇帝上訴的幾年間,路加亦追隨左右。

在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提摩太後書第四章)寫到:

「7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該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11只有路加和我在一起。」

保羅於羅馬殉道後,路加繼續傳揚福音。又因親眼見過耶穌基督的使徒相繼離世,促使他寫成福音傳世。按教會傳統,聖史在希臘的亞該亞逝世,享壽八十四歲。他的遺骸移葬於君士坦丁堡,其後又由君士坦丁堡遷往意大利的帕多雅(Padua)。現在,聖者遺骸分別存放於意大利帕多雅、捷克布拉格聖維特主教座堂及希臘底比斯他原來墓地中。

關於本堂

香港聖公會聖路加堂建於1951年。

時為二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興。國內局勢亦令大量人口湧入香港。戰前全港共有10所聖公會禮拜堂,截至六十年代,數字為23所。換言之戰後增建了13所,而其中11所附設了學校(或社會服務機構)。時任會督何明華主教提出堂、校、社會服務機構一體的概念,即是建立聖路加堂、聖路加學校及聖路加福群會,整全地牧養人的身、心、靈需要 - 這就是聖路加堂建堂時的「初心」。

當時堅尼地城實屬「環尾」,即是城巿建設的邊陲,從當時區內設有牲口轉運碼頭、雞寮、屠房等設施可見一斑。這裡的居民不少是上述設施內工作的員工家庭,主教有感區內教育需求殷切,即為民眾籌辦學校。

 
( 域多利道47號聖路加堂牧民中心「石屋仔」, 圖左後方即為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創堂階段,會眾於域多利道47號「石屋仔」(1954年建成,為本港三級歷史建築)聚會,平日則由聖路加福群會營運贈醫施藥之服務。同時因應社區需要而覓地籌建小學。1959年,位於加惠民道31號樓高七層的新堂建成,地面至五樓為學校、六樓為禮拜堂。承蒙米業殷商、基督徒慈善家呂明才先生(1888-1956)慷慨捐助支持,學校取名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1960年聖堂及學校啟用之後,「石屋仔」由聖路家福群會作全時間社會服務用途。2012年,福群會因擴充服務交還「石屋仔」予教區,本堂翻新後回復每主日在其中舉行早堂聖餐崇拜,平日則作傳道服務使用,繼續福傳使命。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恆常聚會,榮耀上帝!歡迎你們前來一起認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