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聖馬利亞堂的日子〕的消息

李一帆牧師

發佈日期: 2012年5月25日
作者 : 李一帆牧師
 

時光飛逝,小弟離開聖馬利亞堂轉眼已十年,很興奮能藉聖馬利亞堂百週年堂慶,和大家分享我在聖馬利亞堂的日子,盼望藉上帝在我生命中的點滴能燃點弟兄姊妹信心的火。

 

回想起1973年入讀聖馬利亞堂中學一年級,還記得當時校長為譚仲約校長、校牧乃現任東九龍教區座堂牧師陳衍昌法政牧師、班主任為陳民強老師,同窗中還有現任西九龍教區主教陳謳明主教。因為當時中學是一所英文私立中學,因此聖經科皆以英語傳授,甚至每週週會的禱文及聖詩皆用英語。小弟因喜愛唱歌,於是參加了學校詩班,每次週會崇拜都有男女同學約六、七人當詩班,可能因為個子高大,被挑選為持十架員。開學後數月,適逢聖馬利亞堂招募詩班員,陳牧師便來問我們有無興趣參加,我便立即報名。同期加入詩班的部員還有何綺蓮、何錦銘、陳緯梅、馮啟恩等等。當時負責培訓我們的導師有劉惠愛、劉惠慈和盧健明等。在受訓期間被安排於早堂事奉,記得當時的部員除了教導我們的導師外,還有包文光、包太、王堯壽、宋紹鑑、羅雪華等等。參加了詩班後不久,也受了洗,次年由白約翰會督按手堅信,正式成為聖馬利亞堂教友。往後雖然轉往別校就讀,仍繼續參加詩班事奉。
 
74年受洗
 
 77年黃德榮牧師封職
 
詩班合照
 

中學畢業後進入銀行工作,三年後加入了一間國際貨運公司當市場發展,為專注事業,加上生活忙碌,雖仍有參加事奉但出席率已大不如前。1985年因工作需要,被派到美國紐約為公司開拓市場,少年人初次離鄉別井,加上無親無故,心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聖公會,於是在離開香港之前,便查得紐約聖公會的中文堂「救主堂」的資料,一到便即聯絡,當時的「救主堂」尚未搬到現址,仍是東百老匯的一所小教堂,當時的主任牧師是一位來自香港後於台灣事奉的牧師,因此非常親切,加上當時的團契生活、教友關懷,讓我感受極大溫暖,再對信仰之心重新燃點過來,深深體會上帝對我的關懷和照顧。可惜好景不常,沒多久,在港的女友致電要分手,晴天霹靂,整個人崩潰下來,莽想藉回港工作來挽回女友之心,因此在回港述職之時與公司終止海外合約留港工作。流走了的河水是不可能回頭的,雖然能得到公司同意留任香港,卻與前度女友正式分開。    

 

留港工作後即被派往內地開發市場,感情缺口沒法填補,惟有努力工作,但內心已將一切責任遷怒於上帝,自此不再踏入教堂半步。乘著八十年代中國對外開放市場的機遇,發展工作事事順利,表面上處處得心應手,心情輕鬆,但實際內心受失戀的打擊,卻是揮之不去。心中充滿對上帝的怒氣,和信仰的疑惑,生活頹廢,通宵達旦酒肉行屍的生活,甚至亦令家人擔心。可謂表面風光,但內裏完全處於一個極度迷失的狀態。

 

從美國返港後,我一直避免返回聖馬利亞堂崇拜,但在1987年的聖誕平安夜晚,忽然完全沒有心情與友人應酬,只好獨自一人在北角街上流連,就在此時看見一些詩班正在報佳音,聽到一些少年時每年都唱著的聖誕詩歌,忽然心內一扎,眼淚湧出,不過未幾即止了,因為心裏想著「都是祢這個上帝使我變成今天的境況」,於是就馬上離開。不知不覺間已游走到聖馬利亞堂,看見裏面燈火通明,想起從前聖馬利亞堂詩班的老朋友已很久沒見了,失戀的事只是對上帝不是,與一起成長的老友何呢?於是,便毅然步向聖馬利亞堂的辦事處,按門鈴查詢,開門的是馬沈慧芙女士,她面帶笑容的告訴我:「詩班已去了報佳音,你晚點來參加子夜崇拜,便可見到他們了」。我聽後便獨自離去,心中想:「子夜崇拜?免了,我還不想見這位上帝」。

 

但當上帝要呼召你的時候,是無法躲避的。跟著聖誕後第一主日,以往星期日不到中午不起床的習慣,很奇怪當天早上,一早「跳」起床梳洗,衝到聖馬利亞堂參加崇拜,自己對自己說「心中所思念的是〝老朋友〞,不是上帝」,為了不想給人發現,因此從橫門進入聖殿,靜靜地找來一個沒有人理會的角落位置坐下。時正進行聖餐崇拜,雖然對禮儀毫不認識,但內心卻突然湧出一鼓非常奇怪的感覺,即時滿面盈眶,淚如雨下,內裏感覺被一雙溫暖的手所擁抱著。崇拜後本想靜靜離去,那知有一位穿著詩班袍相熟的面孔站在詩班房的門口,向我招手,此人正是聖樂部部長盧何綺蓮。本只想跟她問句好便離開,從此不再回來的我,一進房門她便二話不說,對著我說:「下主日返來做詩班。」而我只呆呆的答:「哦!」就這樣上帝又一次帶我返回祂身邊,重返教會,而且內心的怒氣突然消失,那種釋放心情,難以形容,漸更以「教會第一、事業第二」的模式生活;奇妙地,我的事業卻從沒有因以教會第一,而受到影響。除了重新加入詩班行列外,後來更被委任為牧區議員事奉教會。

 

在祂手裏一切都是最美好的,之後在工作上結識師母曾麗容,並於1992年在聖馬利亞堂舉行婚禮建立家庭,次年長子天澤誕生,取名為「天澤」,就是因為一切都是從上帝而來的恩澤。自始過著一般正常基督徒「生意人」的生活。上帝恩典永遠超過所想所求,1993年徐贊生會吏長被調任聖馬利亞堂接替退休的林汝升法政牧師為主任牧師,不久他便提議我考慮聖職事奉的可能性,內裏衝擊再次浮現,但要我放棄安穩的生活,感到惆悵萬分。那知原來是上帝又一次的呼召;一次在中國出差工作期間,晚上睡前靈修中,閱讀的聖經章節,竟是馬可福音1:16-18節,耶穌呼召西門和安得烈跟從衪,「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即時叫我慚愧萬分,耶穌的呼召直接簡單,而彼得的回應更是馬上放下一切。若然這次是上帝呼召的話,但我卻思前顧後,是否又再一次離棄上帝呢?這次靈修叫我再一次反思,到底上帝過往是如何的帶領,祂所賜的恩惠是何等的長闊高深,而我卻只看著自己,我如何對得住這位對我不離不棄的上帝呢?

 

回港後即與太太商量,得到內子的支持,決定往前踏上一步, 1996年正式成為教區神學生,1999年畢業後被按立為會吏,8月1日調派返回母會聖馬利亞堂為助理聖品,翌年被封為牧師,繼續事奉聖馬利亞堂直至2002年9月尾,助理聖品工作由孔繁漢會吏接任為止。

 

我在聖馬利亞堂的日子,斷斷續續的有三十年,最初是教友身份,日後在不同崗位事奉;我曾多次離開上帝的保守,迷失過,但好牧人一次又一次的找回這隻迷羊,讓我知道衪為我安排的美意。

 

當我是神學生時,在1993年至1996年暑假,我都被派到聖馬利亞堂實習,故當我返回正式接替王健華牧師任助理聖品工作時,環境及各部事工對我毫無陌生感覺,況且主任牧師正是院長林壽楓法政牧師,對我循循善誘地教導和用心的指導,使我在牧養的工作上獲益良多,特別讓我在推動聖馬利亞堂的工作上,給予很多機會和空間,讓我在聖馬利亞堂得著很大的成長。

 

2002年離開聖馬利亞堂時,我被調往聖約翰座堂主理華語崇拜及團契;2003年派至聖路加堂擔任主任牧師,2006 年9月- 2007年底往英國劍橋聖公會神學院進修,返港後被調派主誕堂接替鍾嘉樂牧師主理至今。因應人口老化及社區變遷,主誕堂為能更好的服侍區內長者,現與聖公會福利協會共同研究,發展將主誕堂大樓改建為安老服務大樓與聖堂,重建計劃非常複雜,現尚在研究中,盼望聖馬利亞堂的弟兄姊妹能為主誕堂的發展事工多多禱告及支持。

 

藉今次分享,我想紀念在聖馬利亞堂日子時令我感動的幾位人物:

 

馬炎璋先生--有一次,他為教會籌款事工上講道,他說:「上帝給于我們一星期有七天的生命,為何我們吝嗇給上帝每星期一個半小時來教堂崇拜呢?」他的一番話打動我的心,讓我更深入思考我對上帝的態度,至令因一次意外,傷及腳筋要用拐杖助行,我仍堅持返教會崇拜,原來我當日一拐一拐的行為,卻又感動了另外一位青年教友堅持每主日出席崇拜。這正是生命影響生命,一代轉一代。

 

馮子良夫人〔馮陳德珍女士,眾人均稱〝馮師奶〞〕--還記得少年時常在教堂中,聽見她的聲音,每次都是關心人、提醒教友準時事奉、奉獻等等。她曾是教會幹事多年直至退休,但無論她是受薪或退休,她永遠盡忠職守的擔崗她最善長的工作--用心的關懷教友,她锲而不捨的精神,讓我從她身上學習一個好牧養者應有的態度。

 

唐喬芳先生--他是忠心的聖馬利亞堂好好先生,無論詩班、成人團契、服務團、甚至婦女部,他都是逢叫必到,且逢到必早。他對唐太、大夢及細夢的照顧,愛錫之情盡顯面上,他對聖馬利亞堂的無私的事奉,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詩班會永遠的懷念這位好好先生。

 

十年人事幾番新,前人栽種後人收,聖馬利亞堂有今天的日子,全是前人的努力和弟兄姊妹的承傳,聖馬利亞堂九十週年堂慶的「聖堂建築特色專輯—上帝的廣告」,正也是出自一名聖馬利亞堂栽培出來的小伙子之手,是聖馬利亞堂的前人薪火相傳的果子。今天慶祝百週年堂慶,也正提醒我們要為將來的接班人播下種子,廣傳福音,讓上帝繼續澆灌,使將來再結出榮耀上帝的果子。阿們。

 

 

2012年5月25日

 
轉寄文章 列印文章
 
返回